在吴中区东山镇渡口村有这样一个特别的“馆”,没有袅袅茶香,却飘着浓浓的烟火气;不见商业往来,却忙着为邻里解烦忧。这就是依托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技术人员、老退役军人组成的“五老”群体打造的“银发家常馆”。自2021年开馆以来,它用“话家常”的柔性方式,累计调处矛盾纠纷18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8%,获评吴中区调解先进集体,更让渡口村成为东山镇首个“无讼社区”,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暖暖的“银发动能”。
阵地“搭台”:让“余热”有处发力,让民心有处依托
“以前闲置的屋子,现在成了村里最暖心的地方!”75岁的老教师李阿姨说的正是“银发家常馆”的“根据地”。为给“五老”志愿者搭好干事的平台,渡口村委盘活闲置资源,把旧社区服务用房改造成敞亮的议事厅,将闲置宅基地拾掇成便民的接待点,让“银发家常馆”既成了村民唠诉求、解难题的“暖心屋”,也成了“五老”们发挥经验优势、实现晚年价值的“大舞台”。这里没有刻板的流程,只有掏心窝子的交谈。“五老”们带着威望与耐心,把阵地扎在群众身边,让每一份诉求都能被听见,每一份困惑都能被回应。
.png)
机制“扎根”:“五步工作法”让难事不难,烦事不烦
“渠道排水不畅和积水问题,一周内就解决了!”村民口中的高效,源于“银发家常馆”独创的“一听、二谈、三议、四办、五评”五步工作法,环环相扣间,把“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落到了实处。“一听”守好“第一关”,接到村民诉求确保“有人接、不拖延”;“二谈”摸清“底细”,把矛盾的来龙去脉、心里的真实想法都问清楚,避免“偏听偏信”;“三议”聚起“合力”,遇上复杂事,请村委会、公益组织和“银发”志愿者等“多方会诊”;“四办”盯住“实效”,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沓,需要协作的主动对接;“五评”交给“民心”,事情办得好不好,让村民来打分,用口碑说话,不搞“自说自话”。这套“接地气”的机制,让邻里纠纷在唠嗑中化解,让干群距离在办实事中拉近。
.png)
赋能“续航”:让“银发”有能力、有干劲、有温度
“光有热心肠不够,还得有真本事!”为让“五老”们在调解中更有底气,渡口村下足了“赋能”功夫。联合吴中区苏心援社会工作事务所,累计开展法律授课、心理辅导等“充电”活动50多场,既提升了调解能力,也给“银发”志愿者们减了压。更贴心的是探索打造了“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包”,把柔性服务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工具。急救“医疗包”随身带,走访时遇突发状况能应急;政策“服务包”列明细,村民问起补贴、社保能说清;走访“工具包”记民情,谁家有困难、诉求及时反馈。如今的渡口村,邻里和睦、村风清朗,“银发家常馆”就像一座连心桥,一头连着“五老”的经验与担当,一头连着村民的期盼与需求,这股温暖的“银发动能”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生动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