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高新区,活跃着一群特殊的“银发上班族”,他们平均年龄68岁,党龄超30年,从岗位上退休的那天起,站上了服务群众的“新起跑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老党员工作室,看看他们如何用岁月沉淀的智慧,为苏城注入温暖而坚韧的银发力量。
一群“热心肠”的社区治理“智囊团”
2023年5月,浒墅关经开区兴贤社区的“聚贤驿站”揭牌时,站长华才英成了大家眼里最忙的人。这位有着17年社区工作经验的“老书记”,一呼百应——10多位老党员、退役军人、社区能人组成团队,分设“余晖智囊团”“桑榆领航队”“初心传承组”,把社区当成了“新战场”。
“小冯啊,13栋三楼阿姨的下水道问题得盯紧,她来社区跑了好几趟,你赶紧带网格员和物业上门看看。”华才英的叮嘱里,藏着17年社区工作的“老诀窍”。作为“余晖智囊团”主理人,她不仅带着团队搞政策宣传、调解矛盾,更成了年轻社工的“活教材”,手把手教他们“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
而在“桑榆领航队”,金锡荣书记的缝纫机总是“嗡嗡”作响。“老徐,你腿脚不方便,要拿啥东西打电话,我上门取。”踩着踏板缝补裤子的他,语气里满是熟稔。这支队伍带着辖区热心人搞便民服务、盯环境整治,把“归属感”缝进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里。
“书法有三千多年历史,教孩子们写,就是把根留住。”朱水祥的“初心传承组”里,“兴悦课堂”“‘兴’有所‘暑’”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天地。书法、绘画、红色故事……老书记们用最朴实的方式,给青少年的成长路上添了抹“中国红”。
“看着社区越来越好,就觉得这把老骨头还有用。”华才英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心声——退休退不掉的是责任,放下的是职位,放不下的是街坊邻里的期盼。
.jpg)
流动老党员的“艺”心为民路
在苏州科技城老年大学内,刘建春工作室闪耀着“五老”的光芒,以关心下一代成长为核心使命。刘建春这位从吉林来苏的流动老党员,退休后没闲着,拉起了一支“艺芗艺术团”,把流动老党员的力量聚成了一团火。
近年来,艺术团的脚步从苏州走到湖州、常熟,30多场公益演出,1300多位观众的掌声里,藏着他们对文化的热爱,更藏着“为群众送欢乐”的初心。不光如此,暑托班里的合唱、书法课,让社区的少年儿童假期增添了色彩;在参与社矫安帮工作时,他们配合街道打造青年矫正对象法制宣传课程体系,帮助青年矫正对象“找回方向”。
在龙惠花苑社区,他们共建的“阳光心灵驿站”成了全市首批示范,经验还得到了省关工委的表彰。“从吉林到苏州,退休了就想做点实事。”刘建春说这话时,眼里的光和舞台上一样亮——党员在哪,服务就该到哪。
“四字诀”里的社区治理密码
狮山横塘街道馨泰社区的“馨风·老书记工作室”,立足围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发扬“老带新,薪火传”的初心使命,运用“领学帮带促”工作法,总结出了“巡、学、调、议”四字诀。2021年成立以来,黄亚平带着团队用这“四字诀”,带动200多名志愿者拧成了一股绳。
“小黄,消防安全检查得仔细,一丝马虎都可能出问题。”对新来的社区书记,黄亚平的叮嘱里满是“过来人”的经验。转头又对阎医生说:“这是新书记,以后送饭的事他跟着学,您放心。”——“巡要带真心,学要蹲下身,调要知冷暖,议要听心声”,这二十个字,是老书记手把手教给年轻人的“为民课”。
党建“播种机”的三十载坚守
2013年7月,全国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区域化“两新”党建工作室在高新区诞生——周新民党建工作室。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周新民同志的带领下,工作室按照“一室多站”总体布局,以“传经验、带队伍、强服务、聚合力”为目标任务,强化业务指导、活动组织、品牌培育、信息宣传四大职能,成了非公企业里的“党建播种机”。
工作室成立以来,帮助50家骨干企业打造“海棠花红”党建阵地,培育出70个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选树了40多名先进典型,指导建立了70多个党建品牌,有效形成了非公企业党建与园区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态势。周新民党建工作室的创新实践被中组部作为基层党建典型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报道。
“有人问我,退休了为啥还忙?”周新民的回答朴实又坚定,“三十多年的党务工作早刻进心里了。党建不是退休就停的事,是要传下去的使命。只要还能走、还能讲,我就继续当‘播种人’,让党的工作在新经济领域开花结果。”
.jpg)
他们从岗位上退下来,身份变了,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心没变;放下了职位,放不下的是责任;告别了办公室,离不开的是群众。在高新区,这样的老书记、老党员还有很多——他们用“退休不褪色”的坚守,在基层治理、关爱下一代、志愿服务的战场上,注入着源源不断的银发力量。正如那句老话:党员这个身份,是一辈子的坚守;为人民服务,是永远在路上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