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卢沟桥
《苏州日报》2025年07月03日 A06版
程秋生
初识卢沟桥是在1953年初。那年1月3日,参军两年的我,还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地日夜苦练坦克军事技术,上级首长要求我们尽快掌握苏联生产的T-34坦克的修理和驾驶技术,以便马上分配到各个野战部队执行战备任务。
当年,T-34曾被誉为功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苏联红军驾驶数千辆T-34坦克,在反攻柏林的激烈战斗中一举击溃德国法西斯。而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组建的我军装甲兵部队,都是以T-34坦克为主。遵照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的指示,必须在最短时间里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装甲兵。建设坦克兵的艰巨任务,一部分就落在我们这些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小知识分子身上了。
那年那月,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苏州籍小青年,仅在八个月时间内就掌握了坦克的操作和保养、修理技术。凭着刻苦与钻研,我的考试成绩都达到良好和优秀。那时,我们即将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坦克部队。由10多个青年战士组成的小组,在夜色朦胧的长春火车站踏上了一节闷罐子车厢,抱着背包,席地而坐,冒着严寒,在“哐当哐当”的轨道摩擦声中熬过了两天两夜。第三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冰凉的闷罐车终于到达了北京丰台火车站。
我被分配到坦克二连当技术检查员,连长、指导员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干部。有些人以为技术检查员主要是负责全连9辆坦克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一定很轻松。其实不然,通信员、公务员、文书等都由我一个人兼任。好在我那时还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多大的压力也不怕。
下连队第二天我就参加了紧张的战备训练。训练地点就在卢沟桥下面的沙滩上。当年部队没有营房,住在丰台看丹村的老乡家。于是,我们每天开着三辆T-34坦克,从看丹村出发,穿过宛平城,向卢沟桥进发。华北气候干燥,坦克开动,马达轰鸣,履带滚滚,尘土飞扬,震耳欲聋。
我第一次到卢沟桥,最景仰、最好奇的当然是这座华北最大的古代石拱桥了。我连忙跳下坦克,急不可待地走上卢沟桥,去观赏石桥上密密麻麻憨态可掬大小不一的石狮子。排长关志余叫住了我:“小程,你快去场地做准备,驾驶训练马上就要开始了。”于是,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座古老的石桥,朝一望无垠的沙滩上走去。
没过几天,团司令部传来命令,为了节省柴油,增加训练时间,教练坦克无须每天往返,可留在沙滩上,但务必加强警戒和技术保障。就这样,每天训练结束后,全连战士返回驻地,而我和三位驾驶员则留在了沙滩上。一天,夕阳已经西下,落日还有余晖,我和驾驶员张模仁结伴而行,尽情参观了古老的卢沟桥。
当时,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正从桥面上笃悠悠地走来,我向老人行了个军礼,上前攀谈。老人一听我是南方口音,便问:“你是哪里的娃?是南方娃吗?”我说:“是的,我是苏州人,头一次来北京。”老人说:“小小年纪来沙滩练铁马(指坦克),不易呀!”老人是位语文老师,就住在宛平城附近。他向我介绍:卢沟桥为十一孔圆拱桥,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引桥,总长266.5米,宽9.3米;卢沟桥的石雕精美,尤其是501只石狮子造型奇特,活泼可爱;而桥端的石碑上书有“卢沟晓月”四字,相传为乾隆皇帝所题,为燕京八景之一。老人声音突然低沉了些许,他说:“七七事变的见证者就是卢沟桥,全面抗战的爆发地在卢沟桥,小同志啊,千万别忘记这段悲壮的历史啊!”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以北地区进行军事演习,谎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日军包围宛平城并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由此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也是全面抗战的序幕,我怎么会忘呢!
我与卢沟桥相伴了整整一年半时间,天天在沙滩上参加军事训练,认真保养坦克。空闲时间,我坚持在炮塔上看革命书籍,在帐篷里写连队故事,党的培养和艰苦生活的磨砺使我成为一名忠于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坚强战士。
再访卢沟桥是2000年之秋。初秋季节,女儿军红要陪我们老两口再次畅游北京。对此,我欣然同意。此时我又想起阔别47年之久的卢沟桥了。北京,名胜遍地,古迹甚多。乘着一毛钱一张票的一号线地铁,从苹果园到前门,游故宫,参观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再看天坛,逛王府井大街……都很方便。看多了,玩累了,母女俩想休息一天。而我则争分夺秒地去访问久违了的卢沟桥。
翌日,天空晴朗,气温不高,我独自坐上公交车来到丰台,步行到看丹村50号,寻访老房东。房东二叔二婶见了我分外热情,问长问短。我见房东盖起了新房子,添置了新家具,还买了摩托车,心里很是高兴。我本想借辆自行车独自去看卢沟桥,性格开朗、办事利索的二叔一句话让我无法拒绝:“你不是想去卢沟桥吗?中,咱们吃完午饭后我骑摩托送你去还不行吗?”二婶连忙包饺子招待我这个远方客人。在列车上干了一辈子安检的二叔是个爽快人,吃完饭,他就把擦得锃亮的摩托车推到大门口。
坐上二叔的摩托车,仿佛当年站在T-34坦克的炮塔上,从看丹村出发,沿着平坦的大马路向宛平城风驰电掣般驶去。道路宽敞整洁,两侧绿树成荫,新建的楼房排列整齐,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二叔说,如今的卢沟桥变化可大哩!摩托车戛然而止,到了。我抬头一望,呵,变了,真的大变样了!古老的卢沟桥早已装上了隔离带,而在它的旁边又造了一座平桥,桥上车来人往,很是热闹。二叔告诉我,再往前走,就是气势恢宏、建筑高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了。这座具有36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纪念馆,是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纪念馆。
我在卢沟桥前走了又走,看了又看,仿佛游子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既亲切又陌生。亲切的是47年前我曾与它朝夕相处,在这里奉献青春年华;陌生的是,古老的卢沟桥作为历史见证和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如今受到更完善的保护。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古老的卢沟桥可以作证,“卢沟晓月”石碑可以作证,桥上众多的石狮子可以作证。
我走近“卢沟晓月”石碑,以军人的姿态整理衣帽,心中默默地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盛,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团结一心,发展经济,让中华民族更加扬眉吐气,把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和美好。这一切的一切,就让不朽的卢沟桥来作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