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报告以“推进老党员工作室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为主题,以相城区黄埭镇推进“红雁”老书记工作室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走访、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方式开展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相城区黄埭镇坚持“解题党建”思维,打造“善治埭优”基层治理品牌,在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过程中积极实践。为了整合基层力量,黄埭镇针对老党员、老干部、老书记这一“银发先锋”群体,打造“红雁”老书记工作室,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书记群众基础好、基层威望高、处事有方法的优势,让基层矛盾有效化解,基层治理进一步优化。2020年,黄埭镇党委在古宫社区、冯梦龙村进行“红雁”老书记工作室建设试点,并根据老同志身体情况、村(社区)治理需要进行调整和推广,先后在裴圩社区、长康社区、埭川社区、古宫社区、三埂村、冯梦龙村等6个村(社区)设立“红雁”老书记工作室,17名老书记入驻工作室,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二、建设原则
一是严格政治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人岗相适作为首选,选聘“红雁”老书记时要求政治素质过硬、群众基础好、服务意识强、具有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突出“红雁”老书记工作室政治属性,确保在镇党委和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切实把“红雁”老书记工作室建设作为强化基层治理的有效探索。
二是坚持按需设置。严格落实“谨防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项要求,突出需求导向,充分考虑村(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需要,把“红雁”老书记工作室设置在助力解决复杂难题的一线。充分利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阵地,统筹设置“红雁”老书记工作室,推进资源共享、阵地共建。
三是强化规范履职。明确建立“三个一”机制,即“工作记一记”,常态化开展民情走访,做好民情记录,及时反馈相应问题;“难题议一议”,针对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参与联席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协助村(社区)党组织做好协调处理;“会议开一开”,向村(社区)党组织及时汇报工作推进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
三、主要做法
突出“红雁”老书记工作室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通过打造政策理论“宣讲室”、民情民意“谈心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基层发展“研究室”、年轻干部“补给室”五大功能,切实推动基层“善治”有成效。
一是打造政策理论“宣讲室”。发挥“红雁”老书记在根植党的思想理论方面的优势,利用现有阵地资源,常态化深入开展各类宣传宣讲活动,推动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上级部署要求直达基层、深入人心。鼓励制定特色宣讲课程,争创各级“精品党课”。在黄埭镇冯梦龙村“红雁”老书记工作室,老书记钱颂南发挥特长,争当政策理论宣讲员,在主题党日、七一党课等活动中,面向农民党员、青年党员等群体,讲好银发微党课,及时传递党的声音。
二是打造民情民意“谈心室”。发挥“红雁”老书记联系党员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明确和公开驻点时间,定期接待辖区党员群众,通过拉家常、话家事等方式,让群众主动打开“话匣子”,收集各类民情民意,协助村(社区)党组织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在黄埭镇长康社区,老党员徐仁芳定期协同驻村律师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诉前调解、诉讼指导以及法律援助,为群众出点子、想办法、解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党员的初心使命。
三是打造矛盾纠纷“调解室”。发挥“红雁”老书记有威望、重公道的特点,重点协助村(社区)党组织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和处理,让“红雁”老书记工作室成为矛盾双方“诉诉苦、评评理、解解难”的好平台,老同志们定期做好矛盾纠纷回访,确保矛盾化解在基层。在黄埭镇古宫社区古宫新村,老书记王生泉坚持记录民情日记,将居民的头疼事、烦心事一一记录在册,针对因管道堵塞引发的邻里纠纷问题,老书记运用其独特的“请进屋、喝点水、坐下说”三步工作法,营造了温馨、平等的对话环境,引导大家坦诚交流,为调解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矛盾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四是打造基层发展“研究室”。发挥“红雁”老书记“参谋员”“智囊团”的作用,在排查和解决安全隐患方面常提醒,在推动和落实民生实事方面常督促,在有效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方面想办法,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方面谋思路,协助村(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健全基层管理体系和服务效能。在黄埭镇裴圩社区“红雁”老书记工作室,老书记顾国勤定期参与群众接待,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2024年以来,顾国勤老书记参与社区召开的红色议事会6次,在陈大房小区“瓶改管”、裴圩家园小区改造提升等民生实事项目上建言献策,有效解决各类问题20余个。
五是打造年轻干部“补给室”。发挥“红雁”老书记“传帮带”作用,通过“新老结对”“一线跟班”等方式,帮助村(社区)年轻干部更好适应工作岗位、更快理清工作思路、及时补齐工作短板、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在黄埭镇三埂村周家湾,老书记周金山用“闲不下来”的习惯慢慢影响着身边的年轻干部,经常领着年轻干部实地巡查田间地头,针对农田灌溉沟渠损坏问题,第一时间上报村党委,让年轻干部一同参与相关部门的对接,督促施工队及时完成沟渠修复工作,努力护航居民群众生产生活。
四、问题与不足
一是制度化建设还不够完善。黄埭镇“红雁”老书记工作室虽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但是在管理制度化上仍有不足,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难以全面客观地衡量老书记们的工作成效,激励措施也相对单一,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时,“红雁”老书记纳入以及退出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是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黄埭镇“红雁”老书记工作室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党建指导、矛盾调解等传统领域,距离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还有差距。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居民群众对于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工作室在这些新兴服务领域的涉足较少,服务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均显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雁”老书记工作室服务效能的发挥。
三是整体影响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尽管黄埭镇“红雁”老书记工作室在一定范围内已被知晓,但从更广泛的区域层面来看,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仍有待扩大。宣传推广手段相对传统、单一,缺乏对新媒体平台的有效运用,还没有突破地域限制,将工作室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展示给更多受众。“红雁”老书记工作室与社会组织联动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与品牌效应,在整合资源、扩大辐射范围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建议和启示
面对这些问题,黄埭镇“红雁”老书记工作室需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与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的制度化水平、服务能力与影响力,从而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规范管理。进一步梳理“红雁”老书记工作室职责清单,明确工作室履职范围和工作要求,结合所在村(社区)实际,细化重点工作任务。亮明“红雁”老书记身份、联系方式,方便群众联系,接受群众监督,推动“红雁”老书记履职尽责。细化“红雁”老书记工作室考核标准,重点考核政治引领、工作规范、作用发挥等情况。加强考核结果运用,针对薄弱环节,明确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督促“红雁”老书记工作室整改提升。
二是加强工作保障,提升服务水平。聚焦居民群众实际需求,定期组织行业专家、专业学者,为老书记开展培训,加强老书记在心理疏导、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技能,组织开展研学交流等活动,切实提升工作能力。加强工作激励,对运行较好的“红雁”老书记工作室,申报和争取一定的项目扶持政策,激发“红雁”老书记履职活力。选派乡镇联络员,加强工作指导和联络,针对辖区居民群众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努力拓宽服务覆盖范围。
三是加强合作联动,提升整体质效。加强与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外宣媒介等合作,定期梳理、总结和发布“红雁”老书记工作室工作动态、成功案例、老书记风采等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加强与社会组织、职能机构、机关单位对接,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链接各类资源助力“红雁”老书记工作室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与品牌效应,从而提升“红雁”老书记工作室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