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社区党建是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是推动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对于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员的优势作用,助力基层治理、有效服务群众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近期,张家港市委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委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市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8年,张家港市委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委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的实施办法》,通过强组织、建阵地、搭平台,多措并举推进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离退休干部党员5420人,其中党组织关系在社区的离退休干部党员1616人,占总人数的29.8%。全市共有离退休干部党组织111个,其中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6个(包括建制性4个、非建制性功能型2个),占总数的5.4%。
一是强化组织功能,筑牢战斗堡垒。注重基层组织覆盖,指导督促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加强社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筑牢银发战斗堡垒。冶金园(锦丰镇)在下辖三个片区集中建立3个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离退休干部党员可选择加入任一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后塍街道在封庄村建立银龄党支部,打造后塍街道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红色家园”。经开区(杨舍镇)花园浜社区以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离退休干部党员为主体,成立全市首个非建制性功能型老干部党支部,后又召集8名离退休干部流动党员,成立全市首个“乐龄红雁”党支部。各支部按照“六有一提升”标准扎实推进党组织建设,锦丰镇合兴、滨江老干部党支部分别被推荐为江苏省、苏州市“六好”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经开区(杨舍镇)花园浜社区老干部党支部获评苏州市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二是强化阵地建设,激发党建活力。坚持统筹整合、共建共享,打造“家门口”的先锋阵地,方便离退休干部党员就近参加学习活动、就近发挥作用。依托全市9个区镇、3个街道以及27个社区的“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建立“银发先锋党群驿站”,将服务资源送到老党员“家门口”。在全市140个社区设立流动老党员报到(服务)站,为流动老党员提供报到、咨询、帮困等暖心服务。整合全市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打造36个离退休干部共享式党建阵地,大力构建离退休干部党员“15分钟党建服务圈”。
三是强化载体赋能,助力基层治理。注重载体建设,积极为离退休干部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指导协调全市9个社区建立“银发人才工作站”、26个社区建立“老党员工作室”,努力打通离退休干部党员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推行“支部+志愿团队”“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在全市推动成立36支老干部志愿服务团队,精心培育10个特色老干部志愿服务项目,带动1000余名老党员在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乡村振兴、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献智出力。实施离退休干部区域党建共建行动,鼓励共建志愿服务项目、共创志愿服务品牌,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服务社区、奉献社会。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氛围不浓。社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总数偏少、覆盖面较小,离退休干部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意愿不强、活动参与率不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29.8%的离退休干部党员愿意将组织关系转入居住地社区,仅29.3%的党员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究其主观原因,一方面是离退休干部党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有的担心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后,与原单位和老同事关系会疏远;有的思想上有顾虑,放不下架子参加社区活动;有的认为退休了就应该自由享受生活,不想受社区约束。另一方面是有些单位和基层党组织对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认识不足,顾虑较多,缺乏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对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宣传引导不够充分。
二是基层党建服务保障不足。从调研情况看,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社区的总体服务管理水平和承接能力与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期盼存在一定差距。部分社区缺乏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人员配备和工作经费支持,对做好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社区活动场所紧张,硬件基础薄弱,功能分区缺乏,削弱了老党员到社区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些社区服务管理不够精细,服务管理党员的内容方式较为机械化、单一化,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
三是引导发挥作用力度不够大。一些社区仅限于培育个别或少数离退休干部党员发挥作用的典型,没有发动整个群体,老干部老党员的群体效应不明显,或者引导发挥作用仅限于临时性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老干部老党员助力基层治理的优势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分析其原因,一是离退休干部党员自身因素制约。一些离退休干部党员受限于年龄、身体条件、个人爱好、家人意愿等因素,社区活动参与度不高。二是信息共享和沟通联系渠道不通畅。离退休干部党员原单位和社区之间没有形成信息互通共享机制,一些社区也没有主动排摸,对辖区内离退休干部党员的身份、特长、兴趣等基本信息不明,底数不清。三是发挥作用平台载体不多。很多社区缺少符合老同志特点的作用发挥平台载体,无法调动离退休干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四是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不完善。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缺乏成熟的工作模式和经验,区镇、街道以及社区对服务管理离退休干部党员方面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协调联动、沟通互动机制,在推进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方面尚未形成整体合力。
三、对策建议
一要强化宣传引导,在思想观念上更新提升。一是培育融入意识。通过政策宣讲、选树典型、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树立主动融入社区的意识。注重人文关怀,做好心理疏导,打消老同志的思想顾虑,使他们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离退休干部党员实现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二是转变工作理念。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充分认识社区离休干部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原单位要增强共建共享理念,加强与社区的对接,扩大离退休干部党建服务半径。社区要注重保护和开发离退休干部“银发富矿”,将离退休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人力资源,积极引导、合理安排。
二要强化统筹协调,在制度机制上创新突破。一是健全协同共管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组织部门、社工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委靠前指挥、跟踪指导,原单位与社区加强沟通联系,共同做好老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依托基层数字化智治平台,打通信息壁垒,建立上下贯通、横向互联、规范高效的数据共享和沟通反馈通道。二是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深化基层先锋阵地融合赋能行动,把“银发先锋党群驿站”建设纳入“海棠红·幸福里”先锋阵地群建设总体布局,推动阵地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打造更多老同志可感知、得实惠的幸福场景。加大财政资金对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的支持,配齐社区党务干部和联络员,强化党建工作保障。健全关爱帮扶机制,对重病、高龄、失能、孤寡等特殊困难老党员,组织送学上门、专人对接等服务。三是建立激励引导机制。推行离退休干部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礼遇办法,建立离退休干部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志愿服务队队长等“领头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要强化组织管理,在党建质量上提档升级。一是夯实组织基础。立足全市“小区域大党建”工作平台,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在离退休干部党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小区组建银龄党支部、非建制性功能型党支部,扩大社区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覆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各老干部团队协会党支部和志愿服务团队进社区,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发挥“1+1>2”的效应。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推行“荣退+报到”、“志愿+报到”模式,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回归社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二是激发组织活力。落实社区党组织主体责任,定期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参观见学等活动,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鼓励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担任网格支部书记、委员,担任银发工作站、老党员工作室牵头人等。挖掘社区银发人才,深化“银发生辉·银龄行动”,动员老党员认领“群众微心愿”,引导他们在理论宣讲、矛盾调解、垃圾分类等方面献智出力。三是加强服务管理。全面摸排社区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组织开展适合离退休干部特点的文体活动,就近就便为离退休干部党员接受学习教育提供支持。充分利用政府惠老政策和社区优质资源,为离退休干部党员提供医疗健康、生活照料、亲情陪伴等服务,不断提高他们在社区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