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街经济是苏州发展的底气所在、活力所在。今年4月初,苏州举行第一季度全市经济大镇工作交流会,明确提出各个镇街要切实扛起发展重担、擦亮民生底色、筑牢安全防线,以百镇奋进支撑苏州发展勇挑大梁。
古城是苏州的根脉和灵魂。5月17日,苏州市委老干部局联合苏州日报社开展的“走经济大镇、聚银发力量”——银龄人才智库一线调研行首站走进姑苏区。智库成员和联盟单位代表进展馆、走街巷、看变化,并围绕特色街区建设、非遗保护传承、消费高地打造等内容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探讨人文经济相融共生的姑苏路径。
用好文化资源,擦亮苏州非遗名片
浅夏五月,暖风和煦,阳光穿过树叶缝隙,在静谧的五卅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走进位于五卅路138号的金城新村,一场老干部志愿服务公益市集正在举行。只见10多个公益摊位有序排开,带来理发、磨剪刀、健康咨询、小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和特色项目,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体验。调研团成员来到摊位前,与志愿者和居民面对面交流,细心倾听他们对志愿服务、生活休闲和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jpg)
金城新村是金城银行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为其职员建造的新型住宅。1949年5月,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曾在这里成立上海战役临时指挥机关。改造后的金城新村焕然一新,既延续历史格局,保留民国风貌,又融合文化创意,注入潮流元素,将打造成文化展览、创意设计、时尚小店、商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精品街区。
天工苏作,技绝江南。位于金城新村一号楼的苏作馆,融合苏州特色非遗、人文风情和苏式生活元素,开馆以来很快成为网红打卡地。步入古朴雅致的大门,调研团成员依次考察了苏作品牌展销区、苏式生活展演区、非遗文化交流区、城市礼物集采区和苏咖啡休闲体验区。苏绣、缂丝、木雕、玉雕、核雕、苏扇、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工苏作琳琅满目,一丝一线、一雕一琢,令人叹为观止。屏风花窗、家具盆景、仿古铜器、民族乐器等布局精巧,于一方天地间让人身临其境体验到苏式生活的雅致。
.jpg)
“苏州是文化大市、非遗大市,这些沉淀了千年的古老技艺和传统元素,是我们苏州的文化瑰宝,守护好它们不仅是使命和责任,也是活化利用的基础。”苏州市旅游联合会会长王鸿声深有感触,他认为,以打造苏作馆的方式集中展陈苏州的非遗元素和苏作精品,既能够让市民和游客一站式感受苏州的文化魅力,也可以加强系统性保护,有助于苏州非遗品牌的塑造和城市形象的提升。“苏州的非遗体验和文化场馆非常多,不仅要建好用好,还要加大推广力度,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他说。
盘活优质载体,打造潮流消费空间
曾经破败凌乱的老仓库,经过精心设计,成为集工业风与旧物、非遗木雕于一体的独特小奢空间,这就是位于北园路19号的美罗文化创意园。小桥流水、叠石假山等江南元素和人文美学隐匿于红砖砌成的旧厂房之中,走进创意园,工业风与江南韵扑面而来。
不仅如此,这里还汇聚了来自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小奢商品,消费者可以线上下单,也可以沉浸式逛店。调研团成员先后走入进口商品馆、木雕艺术长廊、疗愈酒店等空间实地考察,对老仓库盘活更新为服务文创产业发展和研发创新空间的做法表示赞许。
.jpg)
“美罗文化创意园的打造,让人们看到了古城导入优质业态、培育新消费场景的无限可能。”苏州市警察协会会长张跃进认为,有了优质的文创空间,还要聚焦吸引人气、增强活力、拉动消费,在交通、停车、住宿等方面下功夫,真正让消费者走进来、住下来,感受古城之美。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保留着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是古城的缩影。近年来,苏州深入挖掘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文脉内涵,高质量、精细化推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和活态利用,让古老街区焕发新的风采,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即便是工作日,平江路上依旧人流如织。行走在古朴清幽的石板路上,只见众多游客逛沿河市集、品特色美食、听苏州评弹、赏小桥流水,还不时驻足拍照,领略传统街区的千年风雅和市井烟火。调研团成员边走边看,不时向平江街道工作人员询问街区客流、店铺、消费等情况。
.jpg)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鲜活的文化遗产,这几年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潮流时尚元素,既传统又现代,既古老又年轻,成为传统街区保护更新和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典范。”苏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学会会长徐明从小生活在古城,对古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情回忆亲自参与中张家巷河道恢复的工作,并且表示,当前苏州古城保护力度空前、成效显著,随着“平江九巷”打造项目深入推进,轨道交通6号线即将开通运营,将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带来更大发展活力。
关注年轻业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古城内古建古宅、名人故居众多,修复后如何有效利用,让传统建筑“活起来”,苏州一直在探索。潘祖荫故居打造成为苏州文旅会客厅·探花书房,正是活化利用古建古宅的生动范例。阅读、餐饮、会务、住宿、夜游……目前这里已经成为知识性、高品位的文化复合空间。
.jpg)
在探花书房,苏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杨新与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市老年大学校长王少东共同为“苏州银龄人才智库”联盟揭牌,2024年度“苏州银龄人才智库”重点工作及调研课题发布。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姑苏区区长陈羔介绍了姑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平江街道党工委书记袁硕旻汇报了平江街道高质量发展情况。随后,智库专家围绕古城保护与更新,从街区打造、新消费需求、新业态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通过实地调研,我感受到古城在道路美化、街巷整治、河道治理,以及老旧建筑改造提升方面成绩喜人。”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原局长陈大林表示,当前文旅市场新业态不断涌现,消费者需求呈高品质、多样化的新趋势,古城要聚焦年轻化、时尚化,在夜经济、烟火气等方面发力,打造夜间消费新场景,走深走实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文化底蕴厚重、文旅资源丰富,但还应当注重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苏州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高志罡认为,以五卅路文化片区为例,这里分布着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上海战役指挥机关旧址、章太炎故居、五卅路纪念碑等红色地标。此外,大儒巷、平江路和留园等地还有不少有待挖掘的红色文化,要加强活化利用、注重串珠成链,讲好苏州红色故事。
关于姑苏区招商引资工作,苏州市商务局原副局长王志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文化招商要注重发掘和培养愿意在本土创业的年轻人,并对青年人才创业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聚焦首店经济、网红经济、特色经济,注重老宅活化利用和商业资源开发,为古城发展打造新的增长点。
对此,王少东表示认同。他说,近年来苏州文旅市场加快复苏,节假日重点景区人气爆棚、热门场馆一票难求,要在良好的市场基础上关注市民和游客消费需求,结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兴趣爱好,引入精品酒店、潮流空间、文博场馆等新业态、新场景,打造更高水平的文旅消费集聚区。而苏州市文广旅局原局长李杰表示,古城保护更新是苏州发展的永恒课题,要平衡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古城永远“青春在线”。
据了解,今年市委老干部局在全市离退休老干部中部署开展“晚霞生辉耀苏城”志愿服务十大行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民生七有”、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主题,走进全市各板块的经济大镇,开展实地调研,汇聚银发智慧,助力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