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为了赓续红色基因,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去年以来,市商务局开展了“致敬∙守护”——青年干部走访老干部的活动,新入职、新提职和新入党的青年干部在局领导率队下,走访看望了我局部分老革命、老英雄和老战士。他们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的经历者,新中国成立的贡献者、见证者,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者、改革开放的参与者、现代化强国的奉献者。他们一直以来都在践行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周萍就是其中的一位。
周萍,女,1931年12月出生,江苏涟水人,1947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4月离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


苦难的童年
在92岁的周萍家中,我们看到老人家中整洁朴素,书柜中摆满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奖章,墙上贴着许多年轻时身着军装的黑白照片,好似在无声的述说着她的故事。周老回忆,她出生于旧社会,是个遗腹子,出生前父亲得了天花死掉了。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她养大。母亲遵照父亲的遗言“不管生男生女,一定要帮我养大成人”。母亲也一辈子未改嫁别人,在旧社会,寡妇是最无安全保障的人,随时会被人抢去为妻。他们母女晚上睡觉的房间仅仅是用篱笆为墙。为了母女俩的安全,母亲用镰刀插在篱笆墙上面。她不解的问为什么,母亲告诉她是用来防贼的,防抢人的人。从此在她的心里留下一个痛苦的疤痕。时常渴望能有一天所有妇女和天下的穷人不再被人欺负。过上人人平等,有吃有穿,没人剥削压迫的日子就好。
目睹日军的凶残
1943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周萍亲眼目睹了日军、日伪军的野蛮扫荡。那一年,日军驻扎在涟东县佃湖街(又叫石湖镇),就经常下乡“扫荡”。周萍说,“鬼子把我们家中的一切都抢光、烧光了。”日军还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每到一处,好吃的能拿的都被抢光,见到老百姓家的东西用枪柄砸,刺刀挑。他们不要的东西就全破坏掉。那年周萍读小学四年级,亲眼看见东庄她们读书的小学校被日伪军烧掉。日寇的罪行、汉奸的卖国行径,使老百姓生活在恐惧中。百姓对鬼子恨之入骨,一心想把倭寇赶出中国。国家的危亡、民族的危难、旧社会的荒乱、家庭的变故,在她年幼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以及堂哥堂姐的革命信念,也在她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火种和民族振兴的希望。
为了新中国打过长江去
抗日战争结束后,接着是解放战争。周萍作为解放区支援人员随军南下。解放区的人民全力支持解放军吃饱穿暖。她动员母亲及村里人积极为解放军做鞋、织布、筹粮。她们的愿望就是“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通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在1949年解放了除西藏外的大陆全境。国民党反动派和蒋介石残余势力兵败逃到了台湾。
革命同志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周萍参加革命后在许多岗位上工作过,从未有过任何怨言。她很谦虚,说自己没什么文化,党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工作上从不挑三拣四。解放后做过区妇联工作、土改工作、征兵工作。改革开放后,还做过沼气工作。因工作需要,党又派她做共青团的工作。在做团的工作时,她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事实上,她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先入党后因工作需要又入团的经历是比较特殊的。工作的调动是党对她的信任、对她的考验、对她的重视。这也反映了周奶奶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革命同志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乐观向上、积极奉献精神。周萍还做过法院的工作,经常到乡下审案判案,从不觉得苦和累。周老一辈子无论到哪里,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因工作需要,她后来分到了苏州食品厂工作,直到离休。



耄耋之年坚持学习
解放前穷人上不起学,更不要说供养一个女孩子上学了。她说,自己是遗腹子,家境贫寒,小学只读过几年书。在外敌的入侵和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我没有机会继续读书。参加革命工作后,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周萍的阅历、见识、识字水平不断提升。周老虽然没有再进过正规学校念书,但她一直坚持读毛主席的书,看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离休后,周老继续坚持读书看报,每晚的新闻联播和每天的《苏州日报》她都是必看必读的。家中看过的书报整理的整整齐齐放入书柜,从未卖掉。互联网兴起后,周老又自学起了电脑知识。目前可以使用电脑进行邮件发送、文章书写、网页浏览、音乐戏曲欣赏等活动。几年前,周奶奶开始利用电脑撰写人生回忆录,写了《童年朦胧的记忆》《难忘在日寇“大扫荡”那些日子里》《泪的回忆 幸福不易》等诸篇文章,留下了珍贵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战斗、工作、生活实录,抒发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
正是乐观开朗、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向上精神感动了我们。离休了,周奶奶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但她坚持关注国家大事,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晚霞生辉继续奉献光和热
离休后,尽管周老工资不低,但是她在生活上一直保持简单、朴素、不浪费。周老家的家具几乎没有一样是新的,是有了年代感的老式木制家具。客厅的沙发也已陈旧,但是看上去却干净整洁。在她家,我们看到周老自己用硬纸叠的果皮收纳盒,既节俭又实用,很方便。周老生活上简单节俭,但是每当国有大事发生时,周奶奶都慷慨解囊,毫不吝啬。“我要钱干什么!不缺吃、不缺穿,啥都有”,“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也活不到现在,就没朋友现在幸福的生活”,这些都是周老常挂在嘴边的话。周老家的柜子里摆满了她和老伴十多年来捐款的证书、票据和奖章。多年来,周老向社会捐款数额已无法统计,她对党和国家的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做一名合格党员、做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她不懈的追求,她一直以来都在践行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奉献着光和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