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村历史上就很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代文人范成大的这句赞叹,置顶苏州近千年。苏州又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苏州农村是苏州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21世纪初,怀着扎根乡土、志在富民的抱负,26次到访苏州吴江区开弦弓村,留下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鸿篇巨著,使开弦弓村成为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学圣地和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样本。
据史学专家推算,宋代的苏州、湖州两地每年生产的粮食可分给全国每户一石,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进入明清时代,随着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苏州迅速发展蚕桑丝绸业。那时的沿太湖地区,被人形容“桑柘遍野,无人不习蚕”,“遍地桑蚕,满目锦绣”。
今天的苏州农村越来越美。改革开放前,苏州农民曾经彷徨过,面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农村和“面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的高强度的辛苦劳作,“站在田当中,眼望高烟囱”,“手握铁搭柄,心里冷冰冰”。
但是,苏州农村毕竟是一方热土,这里永远珍藏着一股不断进取奋勇争先的活力。乡村企业的“异军突起”,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苏州农村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了,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以至于苏州成了当年邓小平最早印证“小康构想”的地方,苏州也是今天习近平认为可以“勾画现代化目标的地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江苏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对苏州、对苏州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凡意义和深远影响。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要求,为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沐浴着这一股强劲的春风,苏州农村这座有“鱼米之乡”美誉的地方,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谱写一个又一个新篇章,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新画卷,它呈现给人们的是江南水乡的清新,物产丰富的满足,城乡交融的便利,农村居民幸福生活的笑容......
●在苏州,“寸土寸金”,耕地很珍贵。全市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标准池塘覆盖率达90%。高标准蔬菜基地覆盖率达76%。
●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6%。
●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市有57个村庄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成特色精品乡村69个,特色康居乡村3592个。
●苏州全市实现农村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镇村公交开通100%,镇农村物流场站100%,村物流节点100%。
●全市基本实现城乡自来水普及率、区域供水覆盖率、供水水质合格率和农村管网入户率四个100%。
●全市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4G网络全覆盖。
●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地级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91.6%。
●全市农村“十里文化圈”和“10分钟文化生活圈”基本全覆盖。全市行政村(涉农社区)村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以上。
●苏州农村村均集体年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10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3元。
●乡村全科医生拥有量达标率95%,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0%。
●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已提高至1095元/月,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苏州农村美,举不胜举,美不胜收。苏州农村是个大花园,村在花园中,花园在村中,远看有田园,近看连庄园,细看是个美丽的大家园。
苏州农村未来一定会更美。今年3月12日,苏州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会,市委书记曹路宝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强化政策支撑,完善资金保障,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稳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保护农村风貌肌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两湖两线”跨域示范区建设,精心打造连片成面、具有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苏州优质乡村集群,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苏州农村一定会继续坚定地立在时代潮头,走在前,做示范,创造更大的奇迹,积累更多的经验,在中华大地上书写出更加美丽的苏州新篇章。苏州将会逾发多彩而美丽。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 苏州农村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一定更是给人快乐、给人幸福、给人施展才华喜获丰收的地方。
美丽的苏州农村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