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又称“姑苏”,是座古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伐,苏州古城换了新貌。到改革开放后,苏州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又给这座古城带来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苏州真正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现代化大都市的“人间天堂”。
苏州是我的家,是我出生成长、读书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我爱我的家。曾在60年代初期,苏州给我的感觉市区很小、很旧、马路又窄,市区只有七条公交运营线路。在市区十几个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没有超过六层楼高的房屋,粉墙黛瓦的古朴外观,小桥小河流水环绕,小弄堂很多,也很深。市区的三个行政管辖区域居住有56万人口,当时人们一般俗称“小苏州”。
1979年改革开放后,苏州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开放城市,增加了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吸引外资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创新出了积极“营造投资环境、要致富先修路、作巢引凤”的思路和经验,大胆进行城市软环境的改造、建设、开拓和管理的决定。其主要做法是政府出资金,对市区老居住小区逐一进行了完善、配套改造,除了对所有房子修复外,还注重对每个小区的绿化面积、公共健身设施、网络信息化通讯和接收系统、垃圾分类装置等提升;对环护城河道进行通淤清污,河二岸建成市民健身棧道。1983年后,随着苏州地市机构合并,城乡区域格局得到了一体化发展,在苏州大市范围内,进行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做到保护老城区,扩大新城区方案,人口扩张重点是发展高层民宅小区建设,新建的住宅小区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设置了电梯、车库、儿童游乐设备等,另外还对住宅区域的周边环境,如对学校、幼儿园、银行、购物中心、菜场、公交地铁站、快递站、信息交换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的内容给人们出行、购物、读书带来便利。随着市区高架二环线的建成,人们出行快捷方便,到新区、园区、吴江区和相城区只需10多分钟,市区250多条工交线路,沟通城乡各地域,老百姓出门就在家门口上车,对于60岁和70岁老人,出台减免车费的政策;长途汽车连接了城市的纽带,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带动人才流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近几年发展迅猛,已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三纵二横5条“飞龙”出世,给上下班高峰期出行的人们带来福音。城市变化日新月异,现在的苏州城区已经扩大了几十倍,拥有了七个行政管辖区域,市区户籍人口达已722.6万。多年来,苏州旧房改造了,新房面积扩大了,到处高楼林立,绿树成阴,以前每户20-30平方的面积,现在增加到80-120平方的面积,大量的基础公共设施投入,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升级。我家也几经搬迁,现居住在市区西环高架下,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大运河支流旁的新村小区里。
苏州是个美丽的大花园,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到处是鸟语花香时,人们休闲散步在百花丛中、健身棧道上,有兴趣的在假期带全家野外烧烤,更有年漫老者挥杆垂钓。当夜幕降临时,茶余饭后的人们,计划着各自的约好去处:孩子们推着小踏板车,自行车在赛道上相互竞技;会划冰鞋的孩子,穿着划冰鞋穿梭在人群中;太极拳好手们正马步练习基本功;远处飘来悠杨、熟悉的歌声“唱支山歌给党听......”。当月亮缓缓升起在大运河支流河畔的上空时,与河畔旁的灯光带遥相辉映,这时老年朋友们的广场舞也开始了,我忽然想起了让寒山寺和枫桥流芳百世的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时对着大运河的支流,我想说,要是河里再有几条夜泊小船和晃荡的渔火,那更有穿棱千年的诗情画意。
苏州她有前人留下的虎丘、留园、拙政园、网师园四大名园景点,又有水网纵横的平江河、京杭大运河、外城河水网环绕,使江南苏州新城充满生机活力。苏州是座美丽的大花园,又是座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曾被国家评选排名前十位,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人间天堂,人们越来越喜欢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