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任康龄:坚守初心 终生为民
【发布日期: 2021/9/30 】【来源: 姑苏区委老干部局 】【阅读次数: 4367 】【关闭窗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家现有党员8名(我、3个儿子、2个孙子、孙媳、外孙女婿),我妻生前也是党员,全家曾有9名党员,人称“党员之家”、“红色家庭”。我十年前患胃癌,手术后恢复良好,现在我身心健康。三个小家庭都有房有车,丰衣足食。全家和睦,真是个幸福美满大家庭,感恩于党,充满幸福感、获得感。

1991年我从机关退休回到社区,生活环境变了,我常思考一个问题:在社区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过反复思考,学习优秀离退休党员的实践经验,给自己立下宗旨:“坚守初心 终身为民”。牢记我是党员,永远保持要求入党时的那股激情、朝气,全意全心地为人民服务,直到终身。四十多年的退休生活为民服务,主要做了这些工作:

一、融入社区,亲民爱民,和群众打成一片。退休之初,告别机关按时上下班的生活很不习惯,感到空闲、寂寞、孤独,很少参加社区活动。在社区党委诚邀下,逐渐改变了这种状况,主动参与社区各项重要活动。为社区策划读书节,创建学习型社区,迄今已办了10届。参加每年元旦健身走,新年伊始,与数百居民一起漫步在环城河步道上互致新年祝贺,谈笑风生,十分融洽。还参加重阳登高、新春联欢、社区征文、寒冬募捐、通讯报道以及关工委工作。2007年,社区党委利用老干部资源,聘请八位老同志(含我)组建社区讲师团为辖区党员上党课,是沧浪街道成立最早的社区党课讲师团。八位志愿讲师每人每年讲一课,已持续14年,常有外社区请去上课。去年3月,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不能聚众上党课,社区和我一起研创通过“学习强国”平台,用手机向辖区党员“网络直播党课”。这个创新信息传出,引来苏州七家媒体都来采访,在电视、广播、报刊报道后,影响很大。密切联系群众,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区的肯定,我先后被评为“社区十佳居民”、被市妇联评为“五好家庭”、被居民代表大会选为“居委会委员”、“业主委员会成员”。

二、组织社区离退休干部办《信息文化茶座》。从2003年创办至今已持续18年。竹辉新村是80年代建造的市级机关干部的住宅区,居民中老干部居多,爱学习、素质高。但时感空闲、孤独、少人交流,又不会电脑,信息缺乏。王成林、顾作诗、张磐麟、王根来和我等义工会电脑,信息源多。在社区的支持下,办起了《信息文化茶座》,每周五下午集中活动一次。活动内容:选大家想看爱看的信息共享,正能量的时政信息,养生保健信息,旅游观光信息,奇闻轶事,外出活动感受等等。我儿常带我自驾游,去过西藏、延安、韶山毛主席故居、花名楼刘少奇故居、四川邓小平故里、西柏坡、井岗山、古田会议遗址、南昌八一纪念馆红色旅游,拍了录像,在《信息文化茶座》上播放给大家看,不出家门也能受到教育。这些内容新颖、紧跟时代,很有吸引力,凝聚力,茶座办得长盛不衰。每次都有十多人参加,还有外社区来的常客。2016年我们总结写了《乐聚信息茶座18年》,刊登在姑苏区委老干部局办的《姑苏晚晴》刊物上,被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简报》印发。

三、创办中国评弹网,甘当了20年义工。我酷爱苏州评弹、收藏评藏。收藏了评弹音像资料、评弹书刊、演员照片、演员签名等作为欣赏、研究的资料,成了苏州评弹资料收藏家。1993年11月5日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专版,曾发表我题为《评弹金曲任我品》的文章。常有很多同好慕名找来,求索翻录收藏的评弹音像资料,我也有了助人为乐的平台。1993年10月,殷德泉、程祖铭等发起成立了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有江浙沪会员有50多人,我被选为会长,干了15年,现在是“名誉会长”。建立了苏州评弹收藏鉴赏学会,扩大了朋友圈。凭借拥有收藏丰富评弹资料的优势,2000年9月创办了中国评弹网。

开办不久,中评网创始人郁乃舜病故,我临危受命,组织10名义工支撑中评网。办网,必须会操作电脑,我对电脑一窍不通。当年,我已72岁高龄,只能“八十岁学打拳”,从学打字起步,经过半年努力,文字稿能自已打了,网友来稿能在电脑上修改、编辑了,偶而还可以做做老师教教同龄人如何操作。同时学习上网操作,接收处理来信来稿,网站的日常管理,后来文字稿、图片、音频、视频都能在网上处理了,走进了网络时代,就是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视野开阔了,思想拓宽了,中国评弹网的开办使苏州这张文化名片,迅速跨出苏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年来,累计点击率达2600万人次,年均130万人次,每天有300多人次光顾中评网。最可喜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中青都喜欢上了苏州评弹。在市曲协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专家、学者说“中国评弹网已建成了一个网上评弹世界,在苏州评弹史上应该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听了感到十分欣慰,苏州评弹也是我退休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义工要永远当下去。

四、捐献遗体,为人类作最后一次贡献。人总后有一死,应确立正确的生死观。医疗教学、科学研究,遗体十分紧缺。把遗体这非常有用的资源火化烧掉,十分可惜,要提倡捐献遗体。我说服家人,于2011年7月1日,去市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包括角膜)捐献手续,领了捐献证书,作为党员为人类作了最后一次贡献。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