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28年12月27日出生在奉天市(即现沈阳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家4人(父母、妹妹和我)逃难到江苏淮安,投靠亲戚。
在奉天时,我的父亲是沈阳兵工厂的职员,收入稳定;回到淮安后,就半失业了,入不敷出;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淮安沦陷,再逃难到淮安乡下,父亲失业,无经济来源,生活日益艰难,成为城市贫民。
因此,我在读书时是个穷学生,常常饿着肚子去学校,买不起书,就和同桌同学合用,带回家的作业,就到附近的同学家里去做。每个学期开始前都要为学费发愁。
1948年元宵节那天,我的慈母因贫病交迫去世。我就想当一名医生,专门为穷人看病。因此,在考华东军大时,报的是医科。
入学后,经过半年的预科和一年的政治文化教育培训班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树立了为人民服务思想。这个初心,伴我一生。我由想学医到表示服从分配,这是我政治思想的一次飞跃。从此之后,几十年来,多次调动,组织分配到哪里,就到哪里。边干边学,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军大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我被吸收为新青团员。
1951年初,军大结业后,分配到华东军区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参谋训练班,学习军事,主要内容是队列训练、军事基本常识和连以下攻防战术。七月上旬,分到23军68师203团1营3连实习,担任见习副排长、见习副连长。通过这段经历,我学到了一些军事本领,进一步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并得到了连队生活的锻炼。
1952年9月,23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当时已经改任连队文化教员。9月2日,连队到达安东(即现丹东)后,随即进行入朝参战的政治动员,提出“艰苦就是光荣,克服困难就是胜利”、“完成千里行军就完成了抗美援朝任务的一半”等口号,并进行行军、宿营、防空等训练,把全部冬装发到个人,包括:一套棉衣、一件大衣、一顶皮帽子、一双大头鞋,为胜利完成这次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光荣任务做了思想的、物质的、行动的充分准备。
1952年9月7日,23军入朝。我们连队于傍晚从安东出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大桥到朝鲜境内,经过20多天负重行军,到达目的地元山地区,接替20军防务。10月25日,是志愿军入朝参战两周年,祖国人民派来了慰问团,带来了祖国人民的关怀与厚望,给全体指战员送了慰问品(一个搪瓷杯、一条方手帕、一条香烟和一袋水果糖)。
这年的圣诞节期间,又进行了为期4天的“战备行军”,从元山地区走到三八线我方一侧的铁原地区,接替万岁部队38军防务。
1953年元旦后,23军抽调100名文化教员到南京军区扬州速成中学师范班培训,我在其中,就离开了朝鲜,回到祖国。师范班设语文、数学、理化三个系,我在数学系学习。1954年1月结业,到驻在山东兖州薛家庙的23军速成中学工作(军队里排第80个,简称80速中)。我在结业前受到学校团组织的通报表扬,并立三等功一次。
在80 速中,我在教务处担任数学教员,后升为数学学科助理员。1958年夏,速中撤销,多数教员转业到北大荒,我留在部队,回军部分配工作。在80速中工作期间的1956年6月,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到军队报到后,我被分配到67师。先后任干部部助理员、政治部直工科、宣传科干事、副科长、利长。这个期间的1959年初,到沈阳军区锦州速成中学学了一年数学。因学习好、工作好(我是数学学科的党支部书记),被评为“五好学员”,并记三等功一次。
1978年9月转业到苏州沧浪区,结束了近三十年难忘的军旅生涯。
到苏州后,安排在区委宣传部,任部长、区委委员,后为区委常委。1980年成立区政府,我当选为常务副区长。1983年当选为区人大副主任。1984年当选为区政协主席,每届三年,做了两届,直到1990年62岁时离休。
离休以后,担任多年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区机关离休干部党支部书,多次获得省委组织部、苏州市、沧浪区、姑苏区和机关党工委的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衷心感谢教育帮助我不断成长的军队、政府和同志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