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偏居一隅的韶山冲,深秋的寒风吹打着南岸塘凋零的荷叶,收割完的稻田素面朝天,薄雾笼罩着远处的枫梓山、象鼻山,土墙灰瓦的农舍错落地坐立在山水之间。这里的山水,这里的风土,在中华大地上,到处可见,普普通通。我想象幼年毛泽东书写诗作的情景,他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的“追求”,让他“出乡关”踏上实现志向之路。有志者事竟成。这位从韶山冲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改变了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命运,也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的格局。韶山的神圣,在于它催生了追求理想而又审时度势的奋争精神,它激励人们不断地让自己的目标、任务与时俱进。
我来到矗立于群山峻岭的黄洋界,追寻红四军的足迹。踏进低矮灰暗的遗址建筑群落,我想象当年这里的艰难境况。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干稻草,背土枪,《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歌词应是当时情景的写照。老一辈革命家对革命目标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让他们率领起义队伍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坚信:革命高潮必然会到来,它决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实践证明,他们在这里点燃起的“星星之火”,确实燎原出了中国革命胜利之路。
我来到丘陵连绵的延安地区,这里没有江南的莺飞草长,没有沿海的碧水蓝天,却有与黄土浑然一体的厚重与粗犷。凤凰山下,王家坪里,杨家岭上,枣园树旁,黄土山丘裹着一个个旧时窑洞,土坑、木桌,狭小、简陋。我想象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一住13年,在小油灯下施展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情景。救国救亡的使命与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追求让当年在这里生产、学习的革命战士,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中国共产党人抗日的正确主张与实际行动,让延安成为追求光明的人们心中向往的地方。崇高的追求需要正确的路线与踏实的行动才能实现。毛泽东同志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正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纲领和具体路线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全体利益,顺应了中国社会的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才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革命队伍由弱到强,最终夺取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我来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蔚蓝的天,淡泊的云,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我想象着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的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在那时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第一步胜利。我来到万顷田野里的小岗村,稻谷飘香,花儿盛放,新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我想象着1978年18位农民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的情景,在那时,他们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先河,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以此为起点奋斗4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伟大成就。我来到南海之滨的深圳市区,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现代化的市容举世瞻目。我想象着“春天的故事”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又将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我为身处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发展阶段而自豪。我为中华民族一定会强起来的崭新前景而欢欣鼓舞。我将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投入到党的伟大斗争之中,让个人的晚年生活,与党的追求紧密系在一起,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