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听到校园里传出阵阵朗读声时,远处的大山深处有一群被遗忘的孩子,他们因贫困而不能上学;当我们看到人们在肯德基麦当劳吃着汉堡与鸡腿时,贫困地区的人们却只能在破旧的家中照常吃着难以下咽的剩饭剩菜;当我们在宽敞的客厅看着连续剧时,他们大人小孩却只能挤在一张炕上,时冷时热有谁知;当我们周末在商店疯狂SHOPPING时,他们照常拖着瘦弱的身躯劈柴种地,不时地仰望远方想念他们的爹娘和孩儿。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摘穷帽、拔穷根、断穷源,这既是民生夙愿,也是群众祈盼,更是贫困群众的世代梦想。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政府帮助人民群众解决自身基本诉求,是国家公共职责与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1994年中国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用七年时间基本解决八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而坚韧不拔地前行。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党中央高屋建瓴地提出精准扶贫,中国共产党负责任地承诺并决心: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共同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中国的精准扶贫被各方面寄予了很高期待。曾记得,多少次总书记深入山区与田间看望贫困农民,在村口与家中对乡亲们问寒嘘暖,还对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既然脱贫攻坚的进军号角已吹响,要让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摆脱贫穷过上好日子,就需要政策执行者的勇于担当,就需要被帮扶对象的自强不息,还需要全国富裕地区的支持和监督渠道的畅通。
扶贫不是对贫困人群的施舍。贫困户脱贫、群众享有基本生存生活条件,更是每个公民的应有权利。为保障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到村到户和到每个人,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
精准扶贫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改变大水漫灌式的简单化扶贫,实现切入实际与精准资助,精准扶贫的推进才能保证遵从规律、有效运转。精准扶贫的根本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而是要让他们物质上翻身,精神上也要愉悦。
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十分显著,许多贫困地区同时也是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最为薄弱的地区。在一些边远山区,有的学校连课桌椅等最基本的办学条件都难以保障。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绝大多数贫困地区乡村都没有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紧缺。
精准扶贫其中就包括“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大力发展教育,对于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将治愚、扶智作为扶贫开发的长远之策和根本大计,对各地教育扶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做出系统部署,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扶持力度,着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和返贫。
有目共睹的是,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从最贫困地区、最贫困人口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切实减轻贫困家庭学前教育负担,确保贫困地区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机会接受有一定质量保障的义务教育。并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支持力度,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国家“十三五”期间,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和项目整合,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
几年来的实践已说明,精准扶贫就是物质上脱贫与精神上“扶志”的互动,也是脱贫攻坚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在贫困山区和乡村,各项扶贫新机制正为脱贫攻坚不断释放着改革红利,也为物质扶贫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和实现路径。作为脱贫攻坚战主力军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他们牢记使命信心百倍,带领广大群众科学引导、苦下功夫、改变环境。有的山区种茶树、栽果苗;有的乡村农家乐、生态游。贫困山区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他们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贫困乡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每年都有千万计的群众摘下贫困的帽子,他们靠着党的好政策,靠着本身的自强不息,靠着全国人民的支援走上了自主脱贫和共同富裕之路。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14亿中国人民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美好的蓝图已描绘,辉煌的成就已展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即使重大疫情突如袭来也阻挡不了脱贫奔小康的前进步伐。我坚信,共圆中国梦一起奔小康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
我要为举世瞩目的精准扶贫奔小康点个大大的赞!(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八支部 傅勇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