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此,吴江区委老干部局结合老干部工作实际,就养老服务创新进行调研和思考,据此提出以社区(村)为依托、推进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和思路举措。
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取得成果实效。但总体而言,仍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和短板,主要包括:一是养老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明晰的组织架构和细化的职能分工,对养老的性质简单理解为政府福利或家庭责任,其他社会主体尤其是市场营利主体参与缺位或不足,使政府及家庭、尤其空巢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任务重、压力大、成效弱;二是配套行业不发达。“智慧养老”程度低, 5G、AI、“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不多,相关智能化信息平台和网络尚未建立健全。养老行业细分程度低,从事研发、生产、租赁、销售养老服务产品的主体少、成果少;三是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多为年长的下岗失业人员或外来务工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指导和资质认可,大多是“无证上岗”,只能简单照顾生活起居,没有专业服务技能,老人和家人普遍满意度不高。
据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吴江实际,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一、要着力构建以社区(村)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与纯粹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以社区(村)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方式更易被老年人接受,也更加经济便利。发达国家在开展养老服务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社区,尽量把各类福利设施建立在社区内,并聘请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我国更是历来注重家庭观念,居家、就近就便接受养老服务最契合老人需求。以吴江区离休干部为例,现有110人,平均年龄近91.2岁。尽管该群体思想觉悟、收入基础、文化素养等方面基础较好,但在养老问题上,仍崇尚居家养老,110人中,长期住院及长住养老机构的共22人,占比20%,其他均为居家养老,社区是他们的主要活动点,占据了养老服务的最佳渠道位置。由此可见,建设以社区(村)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最符合国情、最具可行性的养老方式。
二、各社会主体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模式
可采取政府、社区、优质企业、家庭四结合的模式开展养老。其中,政府部门主要履行规则制定和准入监督的职责,具体要做好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制定,投入财政资金,建设公共设施,制定行业标准,并进行监督和评价。社区发挥牵头作用,联接政府、企业和家庭,对接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承担部分文化娱乐和医疗救助功能。优质企业作为养老服务的主体,开发并提供各项养老服务,其中部分服务由企业作为公益项目免费提供,涉及费用的则由政府和家庭共同出资购买,让企业适当营利,可持续经营。家庭发挥细胞作用,传承孝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老人感受亲情温暖、天伦之乐。以此有效发挥各主体在养老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三、以社区(村)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创建思路
可从平台设施和服务配套方面着手创建:一要打造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集合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医疗救助、紧急救助、GPS定位、健康数据采集等老年人适用功能,为老年人配备便携式智能终端,建立一站式“智慧养老”系统。二要建立系统高效的服务体系。包括健康服务,社区配备老年病专科医生和老年常用药物,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生活服务,帮助满足老年人就餐、洗浴、家政、出行等需求;精神服务,通过推动老年大学向社区(村)延伸,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组建老年志愿者队伍、提供心理咨询或谈心聊天服务等,引导老年人融入社会、发挥作用,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延缓衰老,做健康老人。三要健全配套的服务设施。科学设置社区服务网点,配备大食堂、理疗室、医疗服务站、心理关怀站、文娱活动场所等;开展社区涉老化改造,结合社区实际,修建电梯、无障碍通道、扶手,或针对个性化需求进行入户改造等,帮助老年人生活更加便捷、安全、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