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让位句吴国,
尝胆卧薪典故铎。
伍子支持城堑筑,
阖闾西去虎丘托。
干将佳话邪心莫,
宝剑情缘万古卓。
子羽南移游雅说,
姑苏历史永撒脱。
东方水都,古城苏州,千派浩荡诉不尽,未成曲调先有情。
公元前12世纪,为避让王位,自关中南来的泰伯、仲雍带领百越族先民创立了小国“句吴”,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耕文明,成为吴文化的开拓者。有阊门外下塘街的泰伯庙,常熟虞山的仲雍墓为证。
公元前1046年,周武灭掉商朝,分封诸侯,将仲雍的曾孙周章封为子爵,把“句吴”命名为“吴国”。春秋时期,同为子爵的楚君熊通于公元前704年称王,是为楚武王。泰伯第十九代继承人寿梦认为自己是周天子的姬姓王族,理应称王,于是在公元前585年称王,是为吴王。
公子光夺位后就成为了吴王阖闾,公元514年,在伍子胥的主持下营建了阖闾大城,大城周围共四十七里余,设八个陆城门和八个水城门,内有一座小城,周围十里,开三门,东无门,表示不和越国来往。八个城门中最有名气的是气吞山河的阊门,后孙武任大将攻破楚国,伍子胥报了父兄之仇。胥门、胥江、伍相祠为证。
苏州建城时开挖了很多河道,土用来筑城和抬高城内的地势,便于交通运输。城内的陆路和水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双棋盘格局。吴地先民尚武,有一对铸造兵器的夫妇,名叫干将、莫邪,专铸宝剑。公元前496年,阖闾死,葬城西“海涌山”,传说随葬宝剑三千余口,葬后三日,金精上扬,化为白虎,蹲于坟上,山遂名“虎丘”。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定越而后图齐”的建议,欲称霸中原,为打通北进的航道,在今扬州开凿“邗沟”,即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期间,越国乘机发动了对吴的战争。上方山、石湖有吴王在郊外祭天祀地的郊台,吴城遗址、越来溪、越城桥。市内的临顿路、监顿桥、乌鹊桥;唯亭也叫夷亭等都与吴越历史有关。
开创吴地文风的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中的两位,一位是澹台灭名(子羽),另一位是有“南方夫子”之称的言偃(子游),他们将吴家学说带入吴地,道启东南,文开吴会。
在苏州西侧群山之中的盆地,近几年还发现了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城,面积达24平方公里,比现在的苏州古城大出很多。这些都说吴国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可观,而且还有很多未解之迷。
我的体会《先吴春秋》其名与《苏城的脚步》第一章的名称相同,我只是为了与后面的体会有所区别而已,押韵方面也还没有正式使用《诗韵新编》而是使用的根据自己摸索的韵,“国”就是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