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贝氏纪念馆”位于山塘街桐桥西侧,原为明礼部儒士贝启祚妻贝程氏节孝祠。前后祠宇分别于1959年筑京沪双轨铁路及1998年建北环路万福桥被拆除,仅存“节孝”牌坊一座。2008年5月,金阊区政府按照原祠堂规制启动修复和布馆,于2009年9月完成,现设为“吴中贝氏纪念馆”,陈列有贝氏家谱、贝氏世系图、贝氏杰出人物介绍、贝聿铭先生简介及贝聿铭10大著名建筑图片等,已成为贝氏后裔思祖忆亲之地,成为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教育之地,成为七里山塘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之一。
回顾“吴中贝氏纪念馆”的修复过程,无不倾注着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感情、心血和智慧。本人因有幸参与了这一过程,故有责任将这段佳话记录下来,以兹共享。
渊 源
贝氏出自河北清河贝丘,后裔以地为氏。一世祖字兰堂,明嘉靖年间自浙江兰溪迁吴,在阊门南濠行医卖药。子兰亭育四子三女,其中三子仁宇无子,以兰亭次女嫁迁吴医生何景松之子振松所生三子鼎诚为嗣,遂鼎诚承继其舅改名贝启祚,即为贝氏四世。明崇祯时贝启祚为礼部儒士,清顺治二年病殁,遗孤即五世贝珽,时七岁,赖母贝程氏纺麻织絮维持生计,抚幼养老。
贝氏在南濠世代经营药业,由于诚信经营,乐善好施,传至七世贝慕庭时已成吴中巨富,乾隆二年贝慕庭感念贝程氏守节三十二年育孤成才,方使吴中贝氏香火延续,乃于山塘街半塘桐桥堍启建贝节孝祠。据乾隆年间《苏州府志》记载:“贝启祚妻程氏在室时,父病疡,氏亲吮其毒,染病几殆。年二十七,夫亡誓殉,奉姑命,抚七岁孤成立,守节三十二年,乾隆三年旌。”吴中贝氏不但药业起家,经营有方,而且家传淳厚,文风日盛,延至近代,更向上海、香港、美国等地拓展,成为藏书、金融、工商、建筑世家。其中贝氏十三世贝理泰还于1922年起连任苏州总商会会长7年,先后发起募捐巨款开辟了从阊门到虎丘的马路,时称“新马路”,担任过吴县救火会会长,博习医院、振华女子中学董事等,对苏州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建树颇多。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即为贝氏第十五世。贝聿铭于1917年生于广州,1927年全家自香港搬回上海,就读于圣约翰中学。《贝聿铭传》一书中说,他“不时逃离上海这座大城市的喧闹,去他祖父在苏州的住宅,享受那里相对比较安宁的气氛”。他认为:“(在苏州的)那些经验对我的设计是有相当影响的。”2005年5月,贝聿铭先生视察山塘街时,本人在陪同间隙将贝家祠堂照片及《山塘钩沉录》一书交给贝老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对随行人员说“看,这就是我们贝家的根!”
规 划
2007年,金阊区政府在完成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挖掘,广泛论证,决定启动张国维祠(南社第一次雅集处)、普福禅寺(《红楼梦中隐指的“葫芦庙”遗址》)、贝家祠堂(后定为“吴中贝氏纪念馆”)、桐桥东圩、陕西会馆五个重要历史文化节点的保护性修复工作。其中贝家祠堂的规划方案为“鉴于北环路即将拓宽的现状,拟将贝家祠堂东移,将牌坊移建至贝家祠堂入口处,祠堂建筑由东西两路组成,东路为三进辅房,西路为祠堂,祠堂西侧根据地形设计建造西花园,基地占地面积680.99平方米,建筑面积320.45 平方米。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贝家祠堂的保护性修复工作,我们通过曾在美国拜访过贝礼中先生的区委翟晓声书记和因修建苏州博物馆而与贝聿铭先生有密切接触的苏州市文广新局领导,与贝聿铭先生及其亚洲区代表林兵先生取得了联系,通过电子邮件向其发送了规划方案草案,征询贝老对设计方案的意见。2007年6月4日,我们收到了贝老委托林兵先生发回的电子邮件:“有关‘贝家祠堂’之事,贝老非常感谢苏州市和金阊区政府有意修复‘贝家祠堂’的提议。贝老的具体意见如下:一、目前的选址距离高速公路较近,能否更换?二、平面布局偏大,将来祠堂内存放内容为何?能否将规模减小为祠堂一间即可?”对此,我们及时复函表示感谢:“有关‘贝家祠堂’修复之事,非常感谢贝老对此建议的认可,贝老的意见对‘贝家祠堂’的修复是十分及时而中肯的,我们将把贝老的意见贯穿于方案设计之中。”对于贝老的疑问,我们“作一说明,与您商榷:一、选址问题。‘贝家祠堂’牌楼原位于山塘街603号前后,现因北环路拓宽拟东移50米左右,移建后仍在该区域内,我们考虑原地移建对其保护更为有利。至于北环路现为古城环线一般道路,车流量不是太大,且在修复时我们在规划方案中加以注意,以便较好地解决您提出的问题;二、规模问题,目前方案占地面积680.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0.45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为移建的牌楼和新建的祠堂,其余则因地形而设计为辅房及配套环境,基本保护祠堂的一般布局,也兼顾周边环境需要,实际体量并不大。若认为规模大了此,可在细化方案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予以调整;三、祠堂内存放内容问题,初步设想,主要是贝氏家族方面有关内容及贝程氏简要事迹,特别是贝老对苏州的贡献,以起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励后人的作用。具体将在近期同步考虑祠堂内存放内容的详细方案。”并表示:“以上想法仅供参考,恳请贝老为‘贝家祠堂’提出宝贵意见。”
从与贝聿铭先生的电子邮件往来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贝老对修复“贝家祠堂”的关注和谦虚的品格。后来,我们及时将贝老的意见向规划部门反馈,规划部门吸收了贝老的建议,使“贝家祠堂”规划设计方案更趋完善。
奠 基
经过精心设计,精心准备,贝家祠堂修复工程定于2008年5月8日上午举行奠基仪式。怎样使这一仪式更加隆重、热烈和具有纪念意义,我们设想请贝老或由贝老委托其亲属参加奠基仪式。为此,2008年3月,我们通过林兵先生征求贝老的意见。林兵先生在征求贝老意见后答复:“我已将你们的来信转告贝老和贝建中、贝礼中先生。请告诉我们开工仪式的具体日期。贝老三月出行日程已满,估计将无法来苏州。另外,建议与贝念岳小姐联系,贝小姐是贝老的亲侄女,受贝老邀请到苏州经营苏州博物馆商店。”并告知了贝念岳小姐的联系方式。
根据贝老的委托,我和鞠建福、顾子文来到苏州博物馆商店找到了贝念岳小姐。经联系,贝老委托其胞弟贝聿昆偕弟媳贝李棠参加“贝家祠堂”修复工程奠基仪式。贝聿昆先生为美籍新能源专家,其妻贝李棠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妻赵一荻女士的外甥女,真可谓“名门望族”。2008年5月8日上午,受其胞兄贝聿铭委托,贝聿昆夫妇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贝家祠堂”修复工程开工仪式并应邀作了情真意切的致词,他说:“今天,我受胞兄贝聿铭先生委托,以贝家第十五世后人的身份前来参加‘贝家祠堂’修复工程奠基仪式,感到十分光荣和高兴!苏州市和金阊区两级党委、政府为修复贝家祠堂付出了辛勤努力,首先要感谢你们为褒扬贝家精神做了一件好事!我们贝家人始终怀有思祖之情。贝氏祖先自明朝中叶起迁居苏州,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延绵不息传承至今。第四世祖先贝启祚夫人贝程氏当年因含辛茹苦抚育贝家后代,世人在半塘和桐桥间为她竖立了‘节孝’牌坊。几百年过去了,牌坊依旧挺立在山塘河边,向我们诉说着不平凡的家族往事,怀想先人,我们始终不敢忘记他们自强不息、勤俭持家、敬业爱国的精神。我们贝家人始终怀有思乡之情。贝家后代几度繁衍,人才辈出,现在已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人丁兴旺的大家族。然而,月是故乡明,不管我们身居何处,总是会经常关注家乡苏州的发展变化,并为她的和谐繁荣感到由衷的喜悦。我今年已89岁,今天再次踏上七里山塘街,踏上先人生活之地,看到周围还完好地保存着历史文化风貌,心情格外激动。我们贝家人始终怀有思报之情。爱国报国、回馈社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贝家的传统。先人中有鸦片战争中弃笔从戎的诗人贝青乔,有募款开辟阊门至虎丘马路的贝理泰,有捐助辛亥革命的贝润生等,我的兄长贝聿铭先生将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留在了姑苏城内,也体现了回报故土的初衷。我相信,家乡越来越繁荣,贝氏后人报答社会、感恩社会的追求也将一如既往。应金阊区委、区政府的盛情邀请,我为‘贝家祠堂’题写了名称,同时书写了 ‘吴中贝氏,根深叶茂’8个字,希望古老而又年轻的贝氏家族扎根苏州,扎根山塘,生生不息传承贝家精神,为社会多作贡献,不辜负金阊父老修复贝家祠堂的一片真情。”
随后贝聿昆先生代表其胞兄贝聿铭先生及贝氏后裔,与参加奠基仪式的市、区领导一起为奠基仪式培土,共同见证了这令人难忘的时刻。
布 馆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施工,“贝家祠堂”于2009年9月竣工,随后转入“吴中贝氏纪念馆”的布馆。布馆工作由我总协调,由徐刚毅、袁学汉、夏冰担任顾问,潘敏、叶正林、徐文高、冯朝刚为工作人员,在区委翟晓声书记的统一指导下展开布馆工作。为此,我们一是广泛搜集材料。在此过程中贝氏后裔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贝织芸老师提供了许多有关贝氏后裔的信息;贝念娇女士、贝聿娟女士贡献出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书籍;贝公亮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贝家传说的画像资料;贝聿宏先生拿出了1939年印刷的存世无几的《吴中贝氏家谱》并从上海赶来供我们扫描。而远在美国的贝聿铭先生,则亲自为我们审定了“贝聿铭先生简介”文字和“贝聿铭10大著名建筑”图片供我们布馆之用;二是精心设计布馆。布馆方案集中在西路和西花园。其中西路门前、门厅为引导区,设置“吴中贝氏纪念馆简介”,内院为过渡区,设与吴中贝氏有关的“刘海戏金蟾”传说的图案及文字;祠堂大厅为史料区,其中祠堂大厅门口挂贝聿昆书写的“贝家祠堂”匾额,两侧挂褒奖贝程氏事迹的“七龄孤子看成立,百岁高门颂至今”抱对一副,祠堂中屏风正面设贝氏祖籍浙江兰溪兰荫山图及对联,屏风反面设“吴中贝氏家庭世系图”,大厅东侧为“吴中贝氏综述”及相应书籍、实物,大厅西侧为贝氏杰出人物简介,祠堂内并设电子触摸屏以供详细查询贝氏有关情况。西花园回廊集中介绍贝聿铭先生和“贝聿铭十大著名建筑”,另设兰荫亭置重修碑记和清代官府祭文,南墙设“贝程氏的故事”石雕线刻四幅。而东路则为接待区和辅助办公区。
2009年12月,“吴中贝氏纪念馆”布馆工作即将全面完成。时值本人赴美考察。12月7日下午,贝聿铭、贝建中及林兵在其位于纽约公园大道的“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接见了我及周华民、吴旭翔等一行。我向贝老详细介绍了“吴中贝氏纪念馆”布馆方案,贝老饶有兴致地一页一页翻看,并不时地提问。当看到“刘海戏金蟾”的图案时,贝老和贝建中不约而同地说:“看,那就是与我们贝家有关的神话故事图案”。贝老还不时用上海话询问苏州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在苏州的贝氏后裔的情况。接见活动持续了整整一个多小时。最后贝老对“吴中贝氏纪念馆”设计、布馆表示满意,对苏州市、金阊区政府对此所作的一切表示感谢。贝老当场委托其子贝建中参加苏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活动时专程安排参观“吴中贝氏纪念馆”。并表示,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很想再到“千年古街”山塘街上走一走,亲自到“吴中贝氏纪念馆”去看一看。
寻 根
2009年12月18日上午,受邀参加苏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庆典活动的贝聿铭之子,美国贝氏建筑事务所董事长、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贝氏第十六世贝建中奉其父贝聿铭之托,抽出半天时间,专程前往山塘街603号,看望心仪已久的贝家祠堂即“吴中贝氏纪念馆”。
一大早,笔者从苏州南园宾馆接到贝建中一行,在虎丘上船后前往位于半塘的“吴中贝氏纪念馆”,一路上看着沿途美不胜收的画面,听着山塘的历史人文介绍,贝建中不多说话,但神情之中,抵制不住内心的惊喜与亲切。船过半塘,随着一声“贝家祠堂到了”,只见贝建中微微一笑,站起身来,快步走出船舱。一上岸,巍峨的贝节孝坊牌坊就吸引了贝建中的视线,天井里“刘海戏金蟾”的传说、祠堂正厅“清河世家”的匾额、上年世纪二十年代贝氏家族的合影、贝氏杰出人物介绍、贝氏祖居、祖产、祖业照片等等,处处吸引着他的视线。他举起手中的照相机,边听介绍边从不同的角度不停地拍摄。在贝家祠堂西花园,贝建中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他生长在美国,尽管常听父亲说起过苏州贝家,但其实自己对贝家了解并不多。到了吴中贝氏纪念馆,我才知道贝家原来有这么多名人,贝家在苏州这么有名,我很惊奇,我更感到骄傲。他说:在美国,现在有不少的人对自己的祖辈感兴趣,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查询。但我和他们不同,在这里,我找到了贝家的DNA。临别时,贝建中还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到访日期。他表示:我会把这些场景带给父亲,我也会把这里的一切细细地讲给女儿听,让他们也来感受一下我找到DNA的心情,让他们也来亲自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
现在,“吴中贝氏纪念馆”已成为山塘历史街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并免费对外开放,它在褒扬贝氏先人传统美德、记录贝氏家族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及贝氏后裔的思祖之情、思乡之情和思报之情。而我有机会参与其中,得以与贝聿铭先生及其贝氏后裔共襄“吴中贝氏纪念馆”修复、布馆盛举,每念及此,总充满了敬佩和感动,更激发了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将这一经历连缀成文,以记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