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虞掌玖:两帧照片
【发布日期: 2019/4/10 】【来源: 姑苏区委老干部局 】【阅读次数: 3395 】【关闭窗口

       村庄不大,百十户人家。
       有两帧照片摄自村庄东头的同一地方。
       一幅摄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拍摄者是谁,想来已被历史之水淹没。而图片所呈现的画面,或能永远在历史的长河航行。

 


       画面背景是一片竹林,葱葱翠翠,十分茂盛。竹林掩映下的,是农户的茅屋。泥土垛成的墙,稻秆盖成的屋面,竹竿联结成的篱笆。茅屋体量不大,还勉强能遮风挡雨。看着这茅屋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当然,也会联想起苏州博物馆为铺设江南水乡浓厚的历史味儿而在馆内特地设建的茅屋。
       是的。茅屋,那是千百年中国农民的住所。茅屋,在今天看来,已成为历史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遗迹。
       然而,这样的遗迹,在共和国建立初期,比比皆是。我的脑屏至今仍然留存着童年的记忆,那就是我所在的村庄,到处是泥泞的小路,小路连接着好些家这样的茅屋。
       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童年时光,很多就是在图片画面中茅屋后面那片竹林里度过的。在那里,避暑乘凉,清风习习;在那里,与小伙伴玩耍,用竹叶编织起一顶帽子,然后戴上,仿佛成了战争年代的侦察兵,隐藏在敌人看不到的地方。
而图片那茅屋前的田地,直到1978年我读大学,离开村庄时,还依然被耕作着。我曾在那里插过秧,割过稻。
       在这块田地上,图片画面展示了12个人的摆拍照。是的,一定是摆拍,否则,不可能让画面那么的协致。你看,有举起钉齿耙作坌地状的,有手按铁锹作铲土状的,有摆着畚箕作挑泥状的,有坐着抽旱烟作田间小憩状的,有戴着草帽也有戴布帽的,他们站得错落有致,神态也极安详平静。
       这样的摆拍,却让人感受到了翻身农家的一份愉悦。《练塘镇志》记载,解放前夕,练塘区贫雇农3600户,人数12839人,人均耕地仅0.28亩。而地主70户,人口356人,占有耕地8412.77亩,人均23.63亩。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之后,由常熟县人民政府发放土地证,追缴销毁了地主田契,农民占有土地平均每人1.28亩,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而到了1951年,练塘区根据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三大原则,组建了9个典型的互助组,这些互助组一般由七、八户组成。
       我不知道我收藏的这幅图片画面所展示的互助组是不是这9个典型的互助组之一。但我对图片中的十二人,一点都不陌生。那执着写有“合作社”字样的旗手,其实就是我父亲虞庚。他在1949年10月1日前从事过练塘区的征粮工作。他对我说过,那时人心不稳,安全隐患很多,他也是冒着一定风险,为解放大军筹征钱粮的。因为他的这一“冒险”,共和国没有亏待他,晚年让他享受了离休待遇。从我父亲的这一经历,可以透视他那时的觉悟比较高。图片画面中的互助组说不定就是在他的谋划下组成的。否则,他怎么会成为旗手呢?至于图片中其他人员都是我家的邻居,有两个是我的叔叔;那手按铁锹的叫周满兴,俗称阿满,后来当过生产队队长;那坐着抽旱烟的,是位姚姓叔叔。
       另一帧图片拍摄于2019年1月,拍摄者是笔者本人。图片主体是一座座洋气的楼房,楼房前的场地停靠着几辆轿车。我十分清楚图中这座富丽堂皇的楼房所在位置距上图中的茅屋相距仅数米光景。那茅屋前的田地因其靠近农舍,早已辟为农家宅基地。整个村庄的农屋,在近70年的发展之中,经历了茅屋、瓦房、楼房等几级跳。不仅如此,那原本泥泞的小路,也已演变成水泥大道。这条康庄大道可以让轿车畅通无阻。

 


       泥泞的小路变成了水泥大道,低矮的茅屋变成了高大的楼房,这个跨越式的发展,直接动因在于农家收入的提高。《练塘镇志》记载,旧社会,练塘人民绝大多数处于贫困境地,他们终年奔波劳碌,仅能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卖儿鬻女的屡见不鲜,“吃饭一碗咸菜汤,吃粥蘸个盐盆盆”。解放后,虽说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但从1957年到1978年这20年间,农民年人均收入徘徊在100至200元之间。而到1986年全镇农民年人均收入上升为1092元。1997年农民年人均收入跃至4750元。如今呢?2019年1月8日,常熟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常熟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向全社会公布,2018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90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表述的理想,千百年来的社会变迁都没能够实现。只有在共和国70年间,已然让广大农家推倒了茅屋,住进了千万间的“广厦”。
       我目睹这两幅图片,心中想的是:这70年间中国社会所走的,才真正是可以让更多的农家驾驶着轿车幸福前进的康庄大道!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