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许云珍:车厢里的见闻
【发布日期: 2019/1/11 】【来源: 姑苏区委老干部局 】【阅读次数: 3054 】【关闭窗口

       前段时间,重庆公交坠江事件震惊全国,也引发了人们对公交安全的关注和思考。

       退休之后,乘公交车的机会多了,慢慢地我对公交车上的江湖也有所了解。
       从时间上看,一天中有三个时间段是老年人乘车的高峰。第一波在早上七、八点,多数是出门买菜觅食的大爷大妈。他们提着包包,拉着小车,陆陆续续走出家门,目标明确,直奔主题。因为是单干,这些人上车后并不喧哗,与上班族同车也没有违和感。
       第二波,最热闹。约在上午九、十点钟,大多是结伴游玩,相约聚会的年轻老人。这些人成群结队,呼朋唤友,一上车就开窗通风,找同伴,问去处,瞬间,将公交车厢变成自家的会客厅。车开后,他们也不闲着,马上开启“拉家常、诉衷肠”模式:迫不及待讨论国家大事,振振有词批判转基因食品,滔滔不绝介绍各种养生知识。最奇葩的是,一位大妈当众脱鞋、举脚,示范按摩穴位。幸亏这种事并不常见。
       第三波,最感人。约在下午三、四点钟,主要是接孙辈放学的爷爷奶奶。他们背着书包,拿着零食,牵着小手,簇拥着挤上车后忙着找座位——不为自己为孩子。等到一切安排妥当才心满意足地站在孩子身边。如果人多车挤,有些老人还会抓住扶手、拉紧吊钩、弯腰曲背,为弱小的孩子撑出一片天地——中国式护犊之情表现的淋漓致尽。
       当然,除此之外,车厢里还有许多暖心事:老夫安慰病妻的温馨,主动让座的温暖,及时收拾垃圾的自觉,小声提醒的善意等等。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件小事。
       一天,车很挤,上来一对老年夫妇。女的病殃殃的,老头扶着老太还没坐稳,车就开了。老头撞上了边上的女士。女士不乐意了,老头忙道歉。女士不接受道歉,开始指责。老头没有再道歉,女士更加不满,抱怨、指责、谩骂、步步升级,也把自己从有理推向无理。车厢里充满了不安的气息。
       到站了,车厢内空了很多。老太拍拍边上的座位让老头坐下。老头没吱声,突然他满面笑容地对旁边的女士说:“你坐吧,你站得很久了。”车内一下子敞亮了,人们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转向他们。
       女士没有回应。也许她不屑回应,也许她不知如何回应。总之,她没有回应。
       车开了,车停了,女士下车了,她走得很快。
       我抬头看看老头:灰头发,灰夹克,下面是一条棕色的化纤裤——不是特别高级的穿着。但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老人,用自己的方法终止了一场可能升级的纠纷,其实,在很多时候,纠纷双方已没有争出高低对错的必要,智者的高明在于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纠纷升级,防止事态失控——就像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如果司乘任何一方能稍加克制,或者有人及时制止,就不会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
       最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苏州的公共交通发展很快:线路多了,班次密集了,车辆的内置更新了,地铁开通了,“老年卡”“月票卡”可以把我们带到市区的任何景区,让我们走得更远、更方便。但是,我们的乘车行为、乘车习惯还需要多“修学分”。比如:上车后,不要随意打开窗户、不要在车厢内进食、不要大声说话、适当调低手机的背景音乐等等。 当然,最好在上车时给司机一个问候,乘车时给周围的人一个笑脸。
       总之,每个乘车人都是公共交通的体验者、参与者和建设者,乘车环境的安全、舒适、和谐,人人有责,人人受益。
       愿我们的乘车环境越来越好,愿我们的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美好的体验。
       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责任。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