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徐建国:探亲 ——读平龙根主编《阊门寻根》心得
【发布日期: 2018/11/20 】【来源: 姑苏区委老干部局 】【阅读次数: 3458 】【关闭窗口

       我在阅读了《苏州简史》、《姑苏胜迹》的基础上,开展了一次“探亲”旅程,对苏州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前些年,由原金阊区政协牵头开展的阊门寻根活动,从家里书架上找到了由平龙根主席主编版《阊门寻根》一书,阅读后,对“洪武赶散”历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翟晓声、平龙根等领导推进古城保护更新的贡献,肃然起敬。
       明朝政府有组织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始于洪武二年(1369),这次移民行动波及全国,苏州的移民规模最大,移到明太祖朱元璋老家安徽凤阳的人口有14万户,其中大部分来自苏州;至于从苏州移到淮扬二府的人口,虽无明确记载,但据有关资料推算有30万人左右,其动机有三。其一,“宽乡”,使因战事、灾荒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地区及时得到补充。其二,抵制江南地区的豪强势力,缩小张士诚、沈万三等对政权的影响。其三,惩罚张士诚旧部,报复朱元璋派员东征时受到他的抵抗。为此,也有了阊门这个广义上的根。
       无论“洪武赶散”是非曲直,“阊门寻根”是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无可争辩。施耐庵、郑板桥,“姑苏世胄,渤海家声”、“武陵世泽,吴郡家声”等对联,25份家谱足以使这个故事的羽翼丰满。
       无论千里之外的“阊门后裔”,出于什么目的寻根,对弘扬两地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事业发展都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金阊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以《解放日报》寻根问祖八大朝宗圣地,苏州阊门列为第二位等为依据,修建了“阊门寻根纪念地”,让“阊门后裔”有根可寻,有亲可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阊门寻根纪念地”的建设使用,为姑苏胜迹增添了美景,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寻根故事,得到了弘扬放大,受到了人人的点赞。如何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在保护更新中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黄爱军日前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必须遵循和正确把握古城保护的客观规律和特点,突出保护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姑苏古城保护更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苏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把旅游与寻根相结合的人流不断;“阊门后裔”以苏州为家,干事创业的,节假日前往“阊门寻根纪念地”寻寻根的人不会少。珍惜这些资源,借助“阊门寻根”这个平台,做好古城保护更新文章,前途光明。

 

明朝赶散一朵花,
家声壮阔爱中华。
有缘千里来相会,
纪念好客众人夸。

阊门寻根成佳话,
呼吁持续有规划。
深秋凉风寒意在,
精心呵护多美化。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