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苏州、工艺之市,是因为心灵手巧的苏州人,在历史长河里,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工艺史中,有那么的“吴”字被定格:吴门画派、吴门医派、吴侬软语……,又有那么多“苏”字被公认:苏绣、苏工、苏作、苏扇、苏裱、苏灯、苏园、苏昆、苏式建筑、苏派盆景……,每一个苏州人都为自己的城市骄傲!我是一个新苏州人,我也为此十分的骄傲!
岁月流淌,沧海桑田。我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苏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叶正亭恐怕也是出于上述原因,以访谈、自述的形式面向“巧生炉”、“冲山佛雕”、“书法篆刻”等15位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采访整理,从不同角度缓解了苏州“非遗”传承人近况并不乐观的问题。
通读全书以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只是幼稚可笑的。15位传承人,全部从群众中来,大多数人第一职业就是普通工人,选择自己成名的专业只是当时的生计和爱好,并不复杂。
360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在他们人生经历、事业的成就中得到了再一次的验证,而且是不分男女的得到了验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成功永远属于不懈努力的人们。
收集的15位苏作大家,不关年龄大小,没有一个从业前是科班出生的大学生,文化程度普通高中毕业的都不多,更多的是边工作边学习边充电,他们都是后天发迹的比较多。
奋斗与成功只差一步,勇者胜。不少人为了喜欢的事业努力了、奋斗了,往往在成功的黎明前倒下,没有能够到达事业光辉的顶点,我们为他们可惜的同时,更要赞扬本书记录的成功者。
《口述苏作》虽然不是苏作的工具书籍,但确实是苏作这个成功群体的群英谱,我通过这本书,第一次了解了这么多的苏州能人,特别是我对薛春泉主席、秘书长的能耐真正要刮目相看了。
我们身边的光福镇,本来有一个蒯祥就够出名了,谁知道还有“冲山佛雕”顾国荣、“光福核雕”任敏华、“明式家具”宋卫东、“香山古建”孙小青、“苏派盆景”周炳芳等5位光福镇人之多。
姑苏区晚晴读书会薛春泉副会长为我们创造的我与苏作传承人接触的机遇是短暂的,他们为丰富苏州文化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永恒的。我愿继续关注他们更大、更新、更好的业绩,我乐在其中。
正亭苏作能量强,
春泉无愧当之将。
国庆长假仔细阅,
十六豪杰苏栋梁。
工匠精神多褒奖,
一带一路有绣娘。
锲而不舍光福镇,
遍地英雄富裕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