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活到老,学到老”。这两句俗语其实蕴含这样一种启示:人的一生,伴随生命始终的,除了亲情,还有就是“教师”。因为,人对未知的探求,自诞生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便一直贯穿人生过程。即便他离开世界的那一刻,那求生的欲望还会驱动自己的心去“求助”亦即“求教”于医生:我的生命力就这样丧失了吗?
我写此文“教师印象”所述的“教师”,则不指家庭熏陶的“教师”,不指社会大课堂的“教师”,特指从事学校课堂教学的“老师”。
教师印象,在幼时是敬畏二字。老师教我知识,教我做人,老师的形象很是高大,对老师既尊敬又畏惧,希冀老师的表扬,害怕老师的批评。总认为,老师的话老师的做法都一定是对的。因而,守纪律、听老师话,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做一名好学生,成为当时的行为指导。这种行为指导,实际上后来成为一生的守则。因为,想要成为一名好青年、好团员、好党员、好公民、好家长、好爸爸、好儿子,都必须需要遵守规范、遵从“管理者”的话、创立突出的业绩。
对老师的尊敬,在我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周梅英老师那里获得了强化。那时候,我所在的农村小镇还没有幼儿园。踏进小学门,是农村儿童的人生大事。许多家庭会有一个隆重仪式。而我,似乎只是换穿了一身新衣裳,斜背一个新书包,便开始了课堂学习的生涯。有一天,我不慎患上了红眼病。红眼有传染的可能需要隔避别人,这种道理在其时似乎还没有广为传播。我为了不耽误读书,坚持上学,哪怕高烧。于是,就发生了这么一个场景:窗外,寒风呼啸。教室讲台处,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女性,认真批改作业。她,就是周老师。而一个小学生正伏在课桌上酣睡,那便是我。时针一分分地转动,整个场景仿佛成为一种定格。直至小学生听到他母亲的呼唤声,才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整个教室的小学生只剩下他了,那夕光正透过木条子的窗孔斜射在梁柱上……这个场景后来一直铭刻于脑海,感动我,让我知道,什么是教师的爱生之心、责任之心,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收获学生的尊敬!
对老师的畏惧,则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个瘦高个的谢姓老师那里得到了强化。她任教我们班级的语文。那时,我个儿小,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一次,可能是某个学生十分顽皮,反正是把谢老师惹怒了。只见她将讲台上的一叠学生作业本横手一扫,尽数扫于地上。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而我,一边是心突突突地惊跳,一边则离开座位,一本一本将地上的作业本捡起来,重新放回老师讲台。课,继续了下去。而谢老师的“发泄”,让当时的我收获了老师的“凶”的印象,也让我长大后获得认知:教师的性格修养对于教师形象多么重要!
踏上初中学习阶段直至大学毕业,教师印象渐渐丰富起来,有敬有畏的,有睿智有平庸的,有忠厚有狡猾的,有风趣有木呐的,有高尚有猥琐的,有朴实无华有夸夸其谈的,等等。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学识、品德、谈吐、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我、引领我,让我以师为鉴。
记得读初中时,一位从部队转业的支老师担任我们的政治老师。支老师手执钢笔写字有一个特征,便是笔杆永远是垂直的。他在我们初中二年级挑选了几个人组成“学哲学小组”,教我们写批判文章,并将我们写的文稿投到练塘公社广播站。某个晚上,有线广播真的播放了署我姓名的一篇文章,内容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支老师在广播稿上署我姓名时字迹也许“龙飞凤舞”了,广播员将“玖”字读成了“玫”。“虞掌玫”,让同学取笑一时。多年以后,当我真正理解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原理之后,也理解了教师有时候的无意之为,却可以播种出意外之“树”。我后来走上理论教学的岗位,说不定就是那个时候播下的种子。
事实上,在学校,教师的一言一行不能说会影响全体学生,但绝对可能会给某一个学生发生暗示作用。特别是在尚不具备辨别能力的学生面前,教师的任何细微动作与话语,乃至偶尔的发牢骚,都会影响他或她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认知。老师的示范,确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因而,从“百年树人”的角度,教师的角色规范需要严格。同时,名符其实的“教师“,的确值得人一生的尊重。
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我担任过教师,也从事过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参加过许多全国名教师主讲的讲习班,也在组织培训教育时做过聘请教师的选择工作。在这些与“教师“角色接触过程中,我对教师的印象已没有畏惧感,更多的是学会了对什么样的教师产生尊重感,对什么样的教师持“批评”态度。
所谓教师,重在“教”,贵在“师”,即要教人知识、教人道理;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人知识,那得让每一次讲授,都有新的信息、新的理念、新的分析,给“学员”思路上的开拓、观念上的启迪、觉悟上的开窍。如果没有“三下子”的肚才,他的讲授,无疑是一种糟踏别人时间的行为。我在中央党校大礼堂听过中纪委副书记的学习报告,抱着很大的希望去,以为会有什么公开渠道听不到的信息,可是两个小时下来,我的听课记录寥寥几句。他只是照本宣读,没有一点脱稿展开,这或许是他的身份所致。
教人知识,还得善于将自己的“肚才”深入浅出进而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每次课,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富有逻辑,善于在与“学员”互动中引领他们的思路步入课程内容。我组织过数十次面向全区干部的报告会,有几次极不成功。讲授者,文才很好,出了好几本专著,但开设讲座的吸引力不大。其原因在于,他没顾及听众的接受能力,整场报告会,仿佛都是他在自言自语。
至于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其实比课堂教学的要求更为严格,实施起来更为艰巨。因为,教师自身还具有其他社会角色,他也是一位家长、乘客、购物者、娱乐人、邻居、社区成员。而他在日常起居、旅游远足、消费享受、社交往来的过程中,同样会面临经济的拮据、能力的不足、尊严的局促、子女就业的烦恼、人际纠纷的尴尬,等等。因而,他也会喜、怒、哀、乐,也有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诉求。然而,无论他出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人们却始终会认定,他是教师,应当在教师角色规范的指导下,去实施任何社会角色行为。这种角色之间的冲突化解,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修养的调节,另一方面,则需要社会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其轻松完成其他社会角色所相遇的任何课题。
而事实是,社会发展程度还达不到这种境界。因而,教师的自我调节以至于自我克制、自我牺牲、自我奉献,尤为重要。这也是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内在原因之一。
因此,教师印象的结语是:做一名名符其实的教师真的不容易!
(写于2018年教师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