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此小男孩家共有兄妹3人,他们的父母没有任何的文化,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是十分的差,饿肚子是常有的事,那怕是想做一件衣服也非常不容易,我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
母亲是个勤劳的农村妇女,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她对我们的教育却一直很严厉,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总会想尽办法让我们穿的像样点。经常对我们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我—直牢记在心里,现在想想让我更加懂得了母亲话里面的含义,这既是母亲对我们的教诲,也是母亲对我们的家教,更是她老人家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生活渐渐步入小康水平,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我们一点也没有忘,我现在经常会对孙儿们讲,要像你们的奶奶一样过日子,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不能忘。这次过年回上海我把不常用的很多较新的衣服和日用品带上,给儿子和邻居有需要的人,要让这些东西做到物尽其用。
我父亲主张的家规也很值得我回味。记得在我8岁上学的时候,父亲利用旧帆布给我做了一个书包,当我背上书包时,父亲拍着我的肩说:“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有了文化,才能有学问,才能有作为做更多的事。”因为那个年代家里经济状况实在太差,我上了三年小学就辍学了。开始在家下地干活,帮助家里减轻负担。15岁时,经人介绍去上海—家印刷厂做学徒,1948年一次上海大罢工我跟着师傅参加了游行,回厂时被老板臭骂了一顿当场被辞退,后来我受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影响,跟着一批进步青年来到浙江余姚参加了革命队伍。
入伍之后,在一起的战士革命热情十分高昂,特别是从学校里来的军人,因为文化程度高,在革命军队的熔炉里思想政治理论学的好,战场上勇敢灵活,进步很快,看着身边的榜样,我想起了父亲的话,时时刻刻都要认真学习,有了文化才能发挥更大的能量,在部队更好地增强战斗力。我暗暗下了决心,要改变自己文化知识不够的现状。尽管当时的环境十分艰难,要行军又要打仗,但是,我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平时向有文化的战友请教学习,努力让自己充实起来,后来参加了速成班,又进修高中班,到了南京参加了军区的文化进修和解放军速成中学的学习。通过学习,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工作能力,适应了部队的严格要求,被提拔为了干部,发挥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直到1965年转业到了苏州。
离休后,我牢记着父母亲的教诲,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教育子孙辈一要讲道德、讲诚信、重品行,勿忘勤俭节约;二要好好学习多读书,增长自己的本领与才干。现在第二代第三代都很努力,都有了自己的小事业,衷心希望他们懂得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希望他们能传承家风,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生活上勤俭持家,不忘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同时又要孜孜不倦的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这些都是父母亲传给我的家规家训家风,也是使我受益匪浅并要牢记于心的家规家训家风,我们要继承下去并将之发扬光大。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离休十四支部 周淼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