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曾感动了一代中华儿女,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成为全国人民敬仰的最可爱的人。而我今天要讲的最可爱的人,则是发生在1985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我亲历的救治参战伤员的故事。
在云南老山边境地区,面对越军不断的袭击侵扰,1985年1月15日,我自卫反击部队决定拔掉敌人占领的阵地,简称“1.15”拔点战斗。战斗激烈打响后,大批伤员从火线阵地送到一线野战医院,救治工作压力大。根据上级指示,我所在的炮兵某师医院立即组织救治小分队,由院长亲自带队,增援位于麻栗坡南温河的某野战医院。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行动。
夜幕下,天空滴着小雨,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小分队一行乘坐救护车驶出驻地,沿着军用卡车轧出的坑坑洼洼的崎岖山路,颠簸着向野战医院方向驶去。在战区第一次夜间外出执行任务,大家不免有些紧张,车厢内气氛凝重,没有了往日的欢笑声,个个头戴钢盔,手枪、冲锋枪紧紧地握在手中,警惕地注视着车窗外,严防越军特工队的袭击。救护车驾驶员是一位仅有一年半驾龄的20岁汽车兵,他沉着冷静,谨慎驾驶,凭着地图和指北针来判断方位。为了不暴露目标,救护车闭着大灯在黑暗中缓缓行驶,二十几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于晚上九点左右终于到达野战医院。
野战医院开设在地方一个林场的场部,黑暗中,隐约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场内点点微弱的灯光闪烁,时而有部队车辆出入,伤员的担架被小跑着抬送,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急促地穿梭在手术室、急救室和病房,整个医院沉浸在紧张有序的忙碌之中。
野战医院领导简要介绍了情况,我们小分队的同志即到手术室,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手术室好像是间大的仓库,周围墙壁用白布围着,地面铺上芦苇席,房顶挂着照明灯,共展开六张手术台,条件十分的简陋。在前线,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医护人员以“一切为了伤员”的责任担当,克服困难,完成了一个个紧急手术,挽救了伤员生命,为后续治疗和减少伤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张手术台正实施手术,另两台手术由我们小分队完成。其中伤势较重的是一位已躺在手术台上腹部受伤的战士。看上去这位战士20来岁,面部还带着战火硝烟的痕迹,脸庞清瘦,神情淡漠,无影灯下脸色显得憔悴蜡黄。战士表现的非常坚强,虽身负重伤,却没有一声痛苦呻吟,随着麻醉药的起效,神志渐渐恍惚,还不断地喊着“冲啊,冲啊!”。伤员勇敢顽强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医护人员,纷纷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立即为他实施剖腹探查,浸擦干腹腔血迹,发现肝、胆、肠子被弹片炸伤,不仅多处出血还有胆汁渗漏。面对这么复杂的伤情,手术医生沉着冷静、认真细致地将每一处伤口修补缝合。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经过近3个多小时的努力,手术终于完成,使这位战友转危为安。
手术后的伤员被安置在临时病房观察治疗,一些伤势较重的将送到后方医院。经过救治的伤员如同在战场,手术后表现得也非常勇敢,他们当中,尽管有的四肢炸伤被截肢,有的头面部伤致眼睛失明,有的腹部伤还插着引流,但他们没有一个呻吟叫痛,没有一个低沉哭泣!多么可爱的战士,我默默地祝愿他们早日康复,早日与家人团聚。在病房我还听到了一桩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故事。步兵某团一位19岁的浙江籍战士,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腹部、小腿被敌人炮弹炸伤送到野战医院,医生为他做了腹部清创和截肢手术。当术后醒来,他没有因为失去小腿而痛哭,而第一句话是问他的班长怎么样啦?他的战友们都还活着吗?此情此景,令在场的所有人动容!是啊,经过战火考验的战友情比任何都珍贵,在生死面前,这位战士首先想到的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甚至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样的战士你不觉得可爱吗?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在脑海中大多淡忘或消失,唯有参战救治伤员的经历却永远不会抹去,那情、那景时刻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永恒的回忆。为了祖国的安宁当年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奔向前线,用青春、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环境。无论是五十年代魏巍笔下的志愿军战士,还是新一代革命军人,他们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最可爱的人。
姑苏区处级退休干部 王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