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陈丰:宝贵精神财富
【发布日期: 2018/6/25 】【来源: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阅读次数: 3458 】【关闭窗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明状况不仅是社会文明的缩影,而且可以影响和改变社会风气,营造培育新风尚。良好家风是优良品质在家庭中的积淀和传承,是家庭留给每个成员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都会深深打下家风传承的烙印。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几点:

 

忠党爱国 坚定信仰

 

        我父亲是个平凡的军队医务工作者,出身于基督教世家,小时候接受宗教教育,相信耶稣,青年时受早期参加革命的亲人影响,抛弃了神学,在白色恐怖下,加入了中共地下党。以后一辈子坚信共产主义,始终跟党走。特别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被诬陷为“假党员”“五一六”分子,但他始终初心不改,信仰不移。他怕给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带来消极影响,反复给我们讲党和领袖的伟大、正确,即使党内出现坏人,个人受到委屈,也要正确对待,相信党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并用古人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来激励我们。那时自己从“根正苗红”的自豪感,一下跌入“狗崽子”的自卑感,思想情绪十分混乱,听了父亲的教诲,又看到父母坦然面对突变,仍然坚持工作,情绪也逐步稳定下来,并对老一辈人信仰坚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爱岗敬业 勤政负责

 

        父亲长期在军队工作,突发事件较多,在我记忆中,无论狂风暴雨,还是深更半夜,经常被人突然叫起,要父亲去处理解决一些问题,他总是毫无怨言,拔腿便走,时间长了我们也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懂事的我当时也问过“为什么这么辛苦,这么忙?”父亲简单的回答:“你在什么位置,就要尽量做好什么事情”。长大后我才逐步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是由利益多少、官位大小决定的,而是由这个人的觉悟、格局和境界所决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条华丽的主线就是“位卑不敢忘忧国”,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诸此崇高理想和追求,激励一代代有志人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了人们真诚尊奉的精神楷模。1976年唐山大地震,父亲已年近花甲,但还是积极要求上一线救援,后作为苏州市的抗震救灾人员上了前线,给我们小辈树立了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榜样。

 

正直善良 重情轻利

 

        求善博爱是传统文化为人处世教育的重点,也是各类宗教(邪教、极端组织除外)赖以存在的原由之一。父亲从基督教徒转变为无神论者,但内心正直善良的本性从未改变。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同事、下属都由衷称他为“一个好人”。而为数不多次的与上级领导顶撞,也往往为了同事、部门利益而据理力争。在阶级斗争盛行,几乎人人自危的环境中,他也从不无中生有、玩弄权术,更不肯落井下石、随意整人。他这种与人为善、对人负责的态度,导致个别领导对他的评价是“老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种冤狱、黑幕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人们才痛彻心扉地感到“文革”炼狱对人性的扭曲、摧残是多么的残酷、可怕。而在那种恶劣的政治生态下,保持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守住一点人性的底线,又是多么的不易和难能可贵,父亲对待同志的态度,同样影响了我的一生。

        在家庭事务中,由于爷爷去世较早,父亲努力履行长子的责任,不管家中大事小事,父亲总是多尽义务,甘心吃亏。奶奶没有工作,就长期住在我家,每月还给她生活费,直至父亲病逝,母亲还是尽心尽孝,在长辈中赢得一致好评和尊敬。父辈这种重情轻利的家风,在我们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中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家风的传承是年长日久、潜移默化的,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要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形成。在一个家风正、家规严的家庭中成长,获得的熏陶、受教是刻骨铭心、终身受益的。今天,我们要当仁不让、义不容辞、以身作则作表率,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不懈努力,传承、培育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好家风。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七支部 陈丰)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