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难的童年,党给了我新生
我,1922年8月出生,城市贫民,年幼丧母,在小学四年级时因家贫而辍学。十三岁那年就在一家中药铺做学徒,年幼的我得包揽老板十多口之家的一切家务活,而且待我冷漠歧视、处处苛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送走了本该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人间难言的辛酸。我愤而离店,流浪在街头,因生活所迫,误入歧途。194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近了中共地下党,在革命思想的启迪下我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的光明道路。1944年10月在地下党的引导下参加了新四军,起初加入到新四军灵台乡中队, 后上升到县警卫团,1945年随军北撤转战南北,经历了战争血与火的考验。那时我虽然参加了新四军,但在我的脑海里根本不懂什么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只是坚信在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那时在部队里每每看到共产党员在每次分发日用品时都是主动让给群众,而在艰苦工作中尤其在打仗战斗时总是冲在前面。共产党员这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榜样力量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所以我下定决心要入党,这就是我当时的入党动机。
1947年5月,我在孟良崮战役中火线入党,我从此发誓要将一生献给党和人民,要报党的恩。1954年起在上海警备区青浦县武装部担任副政委、政委,在“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之一王洪文的政治迫害,打成“双料反革命”,判刑十年,开除军籍党籍,蒙受了不白之冤。直至1976年我平反出狱,恢复了军籍党籍,退休改办离休。在遭受政治迫害的岁月里我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从无怨言。在建党90周年前夕,我写下了《党的恩情永不忘》一文,回顾了自己整个人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党的坚定信念。我经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今天的顾仲良”。我要努力践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诺言。
二、尽已所能,为民服务
我很释然地面对这十六年风雨与坎坷,但依然觉得壮志未酬。1976年出狱后,我义务参加居委会工作,不拿分文报酬。我创建了居委会旅舍与便民小吃店,解决了7位待业青年的工作问题,深受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我帮助皇宫后居民解决行路难问题,筹集资金9000元,铺设了一条道板路,换来了群众的欢天喜地。自1984年起,我连续4届被钟楼社区选为人大代表,十多年来马不停蹄地为民办实事。
1991年沧浪区关工委成立,我担任副主任,我连续10年策划区关工委组成帮教团,走进苏州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帮教。我们与服刑人员面对面倾心交流,讲法制,谈人生,忆过去,看未来,鼓励他们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另外经监狱领导同意将表现好的17名沧浪籍服刑人员带出高墙,看苏州园区和新区的飞速发展,观古城改造的崭新面貌。一位服刑人员激动地说:“家乡很美,我都认不出了,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通过生动活泼地帮教与监狱党委的教育,2006年,35岁以下的沧浪籍服刑人员有22人被减刑,8人受大会表扬。
三、关心下一代,润物细无声
在担任沧浪区关工委名誉主任的六年期间,我一直把为贫困学子排忧解难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的带动下,我的女婿女儿动员身边的一些朋友都先后加入到帮困队伍中来。从2006年起,我牵线搭桥帮助了5位小学生(其中2位孤儿,3位单亲),受助的每一个学生情况都会上门家访核实,以确保爱心实事能落到实处。我经常会同受资助的学子联系,关心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督促他们认真学习。每年暑假,会召集受资助的学子聚集到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互勉共进;有时在春节的时候,我会组织贫困学子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乐享大家庭的温暖。不知不觉这事情持续了十来年,四位贫困生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现在还有一位困难学生正在上大学二年级,我要继续帮助他到大学毕业。看到我们结对帮扶的困难学生一岁岁地长大,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继而顺利踏上了社会,我打心里羡慕他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认识关心下一代事业,努力奉献余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尽一份社会责任。十余年来,每年我都会利用暑假走进多个社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学雷锋、讲道德、见行动”、“中国梦·幸福的梦”、“铭记抗战,不忘国耻”等多种主题的道德课堂,广受青少年的欢迎。通过道德讲堂这个载体,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使青少年在学到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学习道德模范为榜样,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
这些年我多次被评为“省离休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共产党员”、市首届“十佳离休干部”等等。我做的事不多,但党给我的荣誉却很多。我觉得在有生之年能为党工作,幸福着……能为群众办实事,开心着……而且我会一直做下去。
虽已九十七岁高龄,但我还要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理想永存,坚守本色,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在有生之年为党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姑苏区离休干部 顾仲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