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家规是:尊敬老师和长辈,同学与同事之间要和睦相处;家虽穷志不能短,勤劳节俭懂得持家;为人诚实不可欺骗说谎;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家训,是家中每个成员心中的为人之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让我们下一代去努力做到,同时也期望代代相传。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家训家规,几十年来我们家形成了不少好的家风。
旧社会,我们家兄弟姐妹共有10个,母亲是个家庭妇女,又目不识丁,全靠父亲工作养活全家,母亲除了带管我们这些子女外,还经常熬夜帮人织织补补来补贴家用。待大哥二哥十二三岁时,父亲耳朵聋了,不能正常工作,只能做一些沿街小买卖赚钱,两个哥哥就到店铺当学徒,后又把两个弟弟带出去学徒。旧社会当学徒的,实质上半是学徒半是帮佣,帮老板带孩子倒马桶等活也是要干的,还经常挨打,为此母亲常常暗暗掉泪。几个哥哥却非常懂事孝顺,只要拿到一点工钱,全部交给母亲作为家用,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后来父母年纪大了,几个哥哥也成家了,但这个家规一直没变,他们赡养父母,爱护弟妹,从小撑起了这个家。
因为家境不好,大姐出生不久因生病无钱医治去世,最后出生的三姐妹也因生活所困送给了人家,我也是被送之一。记得当年我只有五、六岁,虽然我还算幸运送给了没有子女的亲阿姨,但刚去阿姨那里时她还是给我出了一门道德题。其实这门道德题很简单,就是把一大把零花钱随意地放在几个桌子上,却又悄悄地观察我的行动。因从小在家受家穷志不穷、要诚实做事的教育影响,这些钱对我来说钱不是我的,与我无关,再说我是个小孩子,是不应该有钱的,所以我只是看了看,根本没有碰一下的念头,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阿姨就一直把我当亲生女儿看待了一辈子。
至于勤劳节俭懂得持家,我不禁想到一首《悯农》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让我体会到勤俭持家不能随意浪费的美德。我们一家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几个哥哥在工作之余学文化上夜校,奋发努力,都调整了工作岗位,工资收入也不断提高。虽然生活好了,但从来不随便消费或浪费,一家人总是经常念叨:旧的不去,新的不买;就是平时穿的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记得小时候上学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有补丁,我们觉得很正常,一点没有难为情的感觉,而且,我们家的衣服经常老大穿了老二穿,从不随便扔掉。就是现在一些老的习惯还是照旧,小字辈们都十二万分的有意见呢!
因为有了好的家训家规,有了上一代人的模范带动,小字辈中也出现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有两个侄子,其中一个在公安部执行追捕大案中立了一等功,另一个是国家在浙江安排的一次世界联合会议中,为保证会议安全荣立二等功。平时,我们这个30多口人组合的大家庭,小字辈们通过微信,保持联系,和睦相处,相互关心。大哥90寿辰时,全家相聚一堂,小辈有礼,长辈快乐,最引人欣慰的是大哥说了一句全体老少拍手赞同的话:“我们这个家能有今天,全靠中国共产党。”
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做人的标准;没有家风的家庭,缺乏延续家兴业旺的环境。
时代在发展,家风的内在也在不断改写,变得愈加丰厚,多了些现代元素,少了些封建色彩,这也是历史的前进。可是我们也看到,在商品经济年代,大家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加上因为遭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无视品德,不讲诚信,或为了一己私利逼上梁山,或为了自己企图不择手段。尽管这些仅仅是法律或品德层面的表象,但就实质而言却是家风损坏、家教缺失的后果。从表面上看,家风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与社会无关,也与国家无关,其实不然。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家风对自己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具有好家风才能为社会培育出好公民,而受到好家风刻画的官员更能变成人民的好公仆。从广义上说,家风不仅具有宗族特点,还具有社会特点;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更应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撑,所以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沉淀淀的产品,好家风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因此只要家风正,才有民俗正、党风端。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推进家庭的调和、推进社会的发展、推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十支部 李维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