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平龙根:苏州有座泰伯庙
【发布日期: 2018/3/29 】【来源: 姑苏区委老干部局 】【阅读次数: 8228 】【关闭窗口

    苏州是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不但具有园林形胜之美,而且更有历史人文之美。而“泰伯奔吴”无疑是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人因出生于苏州,后曾在陕西宝鸡学习、工作多年,因此对“泰伯奔吴”这一历史事件比较关注。又因后来返苏工作,得以有机会接触有关遗迹与史料。现加以钩沉和梳理,以与各位分享。

三让王位到吴地

    吴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的“泰伯奔吴”并建立勾吴国一事。对此,《史记》、《吴越春秋》等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泰伯的先祖为公刘,其部落在其率领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即商代后期迁徙至豳地,即今陕西彬县东。公刘以下又传至古公亶父。其时因受北方少数民族戎狄的侵迫,古公亶父只得带着整个部落翻山越岭迁居到了位于歧山脚下的周原,即今陕西扶风境内的歧山。当古公亶父年老时,周族部落因权力传承的原因导致了泰伯(亦作太伯)“奔吴”。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娶太任氏,生个儿子名昌。古公亶父因为这个孙子有“圣瑞”的缘故,所以想传位给三儿子,以便再传位给昌。当泰伯、仲雍知道父亲的心思后,“乃二人亡如荆蛮”,即逃亡到被称为“荆蛮之地”的太湖流域了。

    泰伯、仲雍来到太湖流域后,依当地土著居民习俗“文身断发”,一方面表示对当地土著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表明不会再回到周族部落与他的兄弟季历争夺王位。在取得当地土著居民的认同和拥戴后,泰伯以他在周族部落所取得的政治知识,在江南地区建立了勾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认为当地的土著居民对泰伯由“义之”到敬之,再到君事之,这种拥戴的背后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对融入本土文化的中原周族文化的接受和交融。

    泰伯、仲雍奔吴后,季历成为周族部落的首领,后又传位于姬昌(周文王)。传至姬发(周武王)时,周武王趁商朝主力出征东夷之际出兵,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与此同时,位于太湖流域的勾吴国也经历了王位的传承,“太伯卒,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并成为西周王朝的封地。

    至于“泰伯三让”一事,据《史记-正义》引江熙云:“太伯少弟季历,生文王昌,有圣德。太伯知其必有天下,故欲传国于季历。以太子病托采药于吴越,不反。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又释云:“大王病而托采药,生不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季历主祭祀,不祭以礼,三让也”。对于“泰伯三让”一事,孔子评论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庙里敬泰伯

    苏州泰伯庙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礼吴国始祖泰伯的重要庙宇,据史志资料记载:苏州泰伯庙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1800多年来,庙宇经过历代不断修葺,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至德殿等建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皇帝南巡驻跸苏州,御笔亲书“至德无名”匾额钦赐苏州泰伯庙。其后,清乾隆皇帝南巡驻跸苏州时再次御笔亲书“三让高踪”匾额赐予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近代以来,泰伯庙损毁严重,曾一度成为一个脏乱差的农贸市场。2010年苏州启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对泰伯庙进行了全面修复。

    修复后的泰伯庙占地面积7492平方朱。为恢复原初祭祀风貌,至德殿主祀泰伯,配祀仲雍及泰伯后裔中的圣德之士季礼,故祭台之上立三尊神像,列泰伯、仲雍、李札神位。泰伯庙分东庑、西庑两殿,各上、下两层,其中东庑陈列有吴国历代君主画像碑、泰伯庙与《至德志》及历代圣贤赞泰伯及诗咏泰伯庙、历代重修泰伯庙记等;西庑陈列有“三让高踪-至德高风”、吴国历史钩沉等主题内容,泰伯庙和泰伯开创的吴国历史文化展示蔚为壮观。中路则有堪称弘敞的泰伯庙广场,可举办数千人参加的祭祀活动。广场南侧有御碑亭两座,分别为“汉桓帝敕封祭祀候”碑和“乾隆十六年皇上谕祭文”碑。其西侧还有吴门书道馆,展示明代中叶“吴门书派”的大量经典作品。

    泰伯庙是寻找苏州吴地历史、探寻吴文化源头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泰伯三让天下之“至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礼让”、“德行”的一个典范,泰伯的这种开拓创新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弘扬的。因此,苏州泰伯庙不仅成为了纪念吴文化开创者泰伯的一个重要载体,成为泰伯三让天下、创立吴国、开发吴地历史事迹的一个重要文化胜地,更是苏州城市文明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西风东渐润千年

    泰伯奔吴,对吴地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也是十分长远的。

    首先是推动了吴地社会文明的进程。泰伯奔吴前,吴地尚属太湖流域的“荆蛮之地”。泰伯奔吴后,建立了勾吴国,吴地遂成为西周王朝的封地。正是在这一平台上,商周时期的华夏主流文化一一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与太湖流域的江南土著文化进行了最初的整合。东汉学者王允在《论衡.谴告》中写道:“吴之知礼义也,太伯改其俗也”。泰伯、仲雍在对土著文化认同的同时,也以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来对其进行改造,这就为太湖流域在远古时就已产生的江南土著文化注入了中原文化的基因,有力地推动了吴地社会文明的进程。

    其次是带动了吴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泰伯奔吴后,将其在西周部落时获得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带至吴地,使吴地的劳动生产技术和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东汉桓帝时的吴郡太守麋豹在《泰伯墓碑记》中写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教化大治,东南礼乐实始基焉”。明代苏州藉宰相王鏊在《重修泰伯庙碑》中也提到,吴地先民原先的生存状态是文身断发,混迹于龙蛇草莽间,而“泰伯之来,端委治之”,以致“至今人文财赋,遂为天下甲”。经过一代又一代吴地先辈的不懈努力,吴地遂成为富甲一方的天堂胜地。

    三是促进了吴地传统习俗的形成。在吴地苏州,有“冬至大如年”的习俗。一年之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苏州人为什么特别看重冬至节呢?这就缘于泰伯奔吴。因为泰伯奔吴,带来了周朝的历法,而按照周历计算,冬至就是新年的第一天,那么冬至前夜就是大年夜了。虽然后来改用了夏历,但苏州古城“冬至大如年”的习俗就这样传承下来了,而且为目前全国唯一保留这一习俗的地区。周代在冬至时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礼仪,而苏州民间除了有“贺冬祭祖大典”外,还有祭、衣、食、礼、娱等五个方面的活动。近年来,位于苏州古城核心区域的姑苏区又推出了“冬至大如年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在传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目前苏州的“冬至大如年”活动正在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是开创了吴地文化标识的先河。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裴驷在《史记集解》中说:“吴名起於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由此可知,正是泰伯为吴地带来了一个区域的文化标识或符号一一“吴”,这对吴地来说,具有一种初创性质,其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上苏州的官方正式名称有吴州、吴郡等。而苏州的别称、代称则有吴城、吴门、吴阊、吴下、吴中、吴会、东吴、中吴等,均含有一个“吴”字,这与泰伯开创的勾吴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现象还体现在现在苏州的许多地名上,如吴趋坊、吴门桥、古吴路等。苏州古城西南的运河上还有一座泰让桥,乃是纪念泰伯禅让王位之意,别有一番深意。

    泰伯“三让”的至德之风,还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苏州城市精神的塑造。3000多年来,伴随着“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的逐步形成,苏州由当年太湖流域的“荆蛮之地”,继泰伯奔吴并立国之后,又历经阖闾建城、唐宋兴盛、明清繁华,直到苏州解放、改革开放、一体两翼、一核四城,苏州不断崛起,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两个率先”的先行军、排头兵,正是与这种悠久历史文化的浸润分不开的。而经过岁月洗礼而形成的苏州城市精神,对于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寻根祭祖、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如今苏州已经昂首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历史长河中的某些重要片段,我们却是应该永远铭记、代代相传的。

 

 

                     姑苏区处级退休干部 平龙根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