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7岁那年的夏天,父亲在乡村教书因患伤寒无力医治而亡。父亲临终时嘱咐“贫贱不能移”,再加了一句“穷则为中流砥柱”,要自立、自强……。其实他生前常念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早已印在我的脑海里,不过当时我仅仅是理解到要有志气不去乞求他人,要和母亲相依为命活下去而已。
后来,我参加革命工作后,通过学习逐步有所提高,懂得了更多的道理。首先要认识一个人活着是为什么?怎样去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以及做人的原则等,具体我也说不好,但从我们生活的几十年中还是坚持一种原则和共识,那就是对待生活上的困难,尽量自己想方设法去克服,要向后看就想通了;对待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要向前看,要看到未来的光明,要努力去奋斗。
我和老伴都是从部队回来的,我们志同道合于1955年结婚建立家庭以来,我们的处事原则也谈不上是家风,但至少对我们的儿、孙辈有所影响。列举几点:我们的婚事简办不请客,不收礼、不影响工作,利用星期日,星期一上班发糖;我母亲病故请假一天办完丧事即上班;上世纪50年代台风来袭,住房倒塌,我们在邻居帮助下找到栖身处,第二天就去上班;困难年“瓜菜代”我们利用屋前路旁的废墟清理开垦种上蚕豆、扁豆、毛豆、青菜等用来充饥,孩子年幼不懂事不肯吃有色的饭,我们多吃一点素菜、稀饭、山芋粉等,让孩子多吃几口白米饭;我们先后在1972年、1991年战胜了致命的癌症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将自己租用的40多平方米住房卡交给了老伴工作单位,换取新建的家属楼,有49平方米,三个人搬进去感到宽畅多了。可是1985年孩子要结婚了房子又成大问题,我们在娄门外向农民租了一间小平房,在那里孙女出生了,后来老伴单位又分配了二郎巷的一套30多平方米的旧公房,这样儿子一家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当然,时代在发展,生活条件不同了,并不是要求儿孙们照搬我们那个时期的模式,但是克服困难、勤俭节约的精神应该让他们受到影响,对待孩子不能考虑得太多,更不能过分宠爱,否则就会形成自傲、任性、长大了目中无人等不文明表现。
我们的孩子成长期正值“文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简单化、没有化大力气去培育,导致后来文化知识差、收入低,但成家后他还是可以自立没有依赖,很少求援。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没有染上坏习气,懂得文明礼貌,有了小孩自己带不依赖老人,上小学时他们自己接送,后来跟在后面观察逐步让她自己独自上学,从小培养孩子自主精神,有时傍晚我们打电话去,孙女回答爸妈还没有回来,我在做作业。她从小很听话还节俭,很少添新衣服,她身上穿的衣服不少是大表姐穿不上或是过时的,她不嫌弃不挑剔,她长大了上中学我帮她买了件300元左右的羽绒服,她感到太贵了……。小时候我们每年给她100元压岁钱,她积蓄起来不用,到了中学我们每月给她100元零化钱,她仍然积蓄,很少用,到了高中时,她储蓄到5000元。由于企业改制后,她父母相继下岗卖断工龄经济有所紧张,孙女说“我自己可以交学费了”,我们听了感到欣慰,为了培养她这种自立精神,我没有直接帮她交学费,仍然以各种形式给她“零化钱”让她去储蓄交学费。孙女在初中加入共青团,到了大学时在我们的鼓励下递交了入党申请报告。她积极参加志愿者等活动,为了团结同学,更好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她搬去学校住宿,有更多时间参加学生会活动,当选学生会宣传委员、副主席……,大四时学校党组织批准了她的入场申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组织关系转到了她居住社区,社区党组织里的老爷爷、老奶奶对她很关心,并认真考核热心帮助,一年后转正。后来她去招聘在园区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工作后第一个春节前送给我们每人一个红纸包,装上1000元,我说太多了,今后100元就可以了。她很听话,以后每年100元放在枕下热到心头。孙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有个男朋友上门一看惊讶地说“不可思议!”原来是她们家只有一个房间,女儿大了只能用大橱隔成前后“两间”,放上一只单人床,前面只有两个平方米,但孙女从不计较,没有怨言,30岁她找到理想的对象,有一套100多平方米商品房,但是要一年后才交房,男方提出可否用他父母准备自己住的一套60多平方米老式公房暂作新房?儿子一家正在犹豫时我讲了一句话:“男方父母也都是企业退休不容易了,要理解人家,量力而行,不要去攀比……”。就这样他们想通了,60多平方米照常可以结婚生育,如今孙女的小宝宝已经4个多月了,正在健康成长。
我们的小家就好比是国家的一个细胞,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做到勤俭节约,不讲排场,相互理解,成为一个讲规矩的和谐家庭,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好风气的社会、民族、国家。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都已年迈,但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承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社会道德品质的好风尚,我们有责任做好言传身教的宣传员,为创建文明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离休二十支部 顾天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