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称。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
好的家风,它的共同特点,就是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和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而言,从最初到最后,家庭的影响总是最大的。孩子在好的家风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会健康茁壮成长。因此,在历史与文化中,中国人向来非常重视家风的培养与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把家风当作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朴质的情感沉淀。从大的方面说,各个家族的祖先,或从小的方面说,各个家庭的家长,都会把自己成功的经验教训,与自己认定的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和准则抽取出来培养子孙,让他们从小养成习惯,成为一个有教养和受人尊重的人,能够承担家庭使命的人。
家风源于家教。当家教成为一家人的自觉时,就变成了家风。
我国自古就重视家教,而且强调要从儿童抓起。因为儿童好比树苗,根栽得正不正,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将来成材与否。所谓“三岁当小,七岁当老”,并非无稽之谈。还有就是儿童尚未入世,思想单纯,教育容易奏效。古代谚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正是此意。
家教的内容很广泛,由于各家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人生诉求各不相同,所以家教的内容丰富多彩。一般而言,家教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孩子遵守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也可说是家规。一个有教养的家族,一定有自己的规矩。从平日的小事开始训练子弟,让他们把行为准则变成自然而然的言行举止的习惯,展现出应有的教养和风度。过去大家族如江苏无锡望族过氏《家训》有“八戒”:“戒忤逆、戒嫖赌、戒酗酒、戒刁讼、戒贪婪、戒迷信、戒滥交、戒奢侈”。山西祁县乔家家规有“六不准”:“不准纳妾、不准虐仆、不准酗酒、不准赌博、不准吸毒、不准嫖娼”。而通常重视家教的家庭中,主要是要求孩子认真读书,懂得礼貌、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勤奋务实、衣着整洁、行为端正。它并不一定成文,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传颂报户,影响社会至深的清儒朱柏庐《治家格言》中,就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还有的则具体到要求孩子“站有站相(站的直)、坐有坐相(坐的正)、吃有吃相(吃不出声、不掉米粒)、不说粗话、脏话,见长者要称呼等。已故香港爱国实业家包玉刚要求孩子饭后要洗碗,连洋女婿都不能免除。观此种种,凡是注重家教的家庭,在家长长期的言传身教和反复的耳提面命中,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和道德品质。家长们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从世世代代传承中体会到,“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使人务实,激励人奋发向上,是一个人的精神基础。只有从站、从坐、从吃就开始教育孩子学会自控,只有从做家务中树立勤奋务实的态度,才可能成长为一个正直有用的人,甚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只有从小懂得规矩,长大才能知道尊重自己,学会尊重别人。
传统家教的内容,总体是健康向上的。没有大而无当的空谈,而是把积极的人生理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从行为入手,细致入微,润物细无声,形成良好的家风。综观历史,家风不仅仅关乎家庭,它对社会的和谐,对国家的兴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人在家庭中诞生,家家风正气清,势必会将其正能量的家风带入社会,家风相连成民风,推动社会营造出和谐、良好的生活氛围。民风相融又汇成国风。所以,家风虽起自家庭,之足于家庭,但它对社会进步、人性升华、民族凝聚、文明拓展、文脉延续等,都能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当下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新形势下,强调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人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正常,国家肌体才会健全,建立普遍的家庭教育,树立和传承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推动力,是达到天下大治、中华雄起的根本。(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七支部 华致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