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此后,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时,以及在国内重大会议上都谈到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小康水平,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翻两番是个了不起的事情。一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美元;一是国民生产总值一万亿美元。
这个目标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到2000年实现了。2002年,我国宣布基本实现小康社会。随着实践发展,人们认识到这种基本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标准平均出来的小康,还有亿万人在贫困线下生活,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相差很远。就拿我省13个地级市来说,苏南、苏中、苏北发展水平相差10年至15年。不仅物质生活有差异,更忽视了人们渴求公平、法治、安全和廉洁等方面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希望。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强调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努力创建开明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宽松的创业环境、舒适的人居环境、美化的生态环境。并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又强调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注重人的发展。十八大又提出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庄重承诺。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领导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提出“十个更好”——“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实现全面小康,难点在农业、农村,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2013年农村工作会议上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总书记到各地视察时又反复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这次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经济上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并首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三个战略举措,是对中国当下发展阶段及未来一段时期改革方略的本质认识,是理论和中国现实的高度契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十三五”是百年大业最关键的冲刺5年,会面临许多艰难险阻。但我们坚信:有党的正确领导和承诺,有全国人民的渴求和努力,有四个全面战略保障,有五大发展理念作指导,有中央对全面脱贫打攻坚战的直接统筹指挥,按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可以实现的。到那时,中国的国内经济总值将达到90万亿人民币,人均接近12000美元左右。它的深远意义正是邓小平同志1986年指出的“如果我们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到那时就能够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就为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指出了奋斗方向”,成为发展中国家人民羡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模式。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六支部 黄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