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凭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与亚欧大陆人民一起,踏出了多条连接亚、欧、非贸易和人文交流的“丝绸之路”,推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面对当今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局面,习近平主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沿线国家的热烈呼应。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由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绘制的恢宏画卷。“一带一路”不仅对中国扩大开放,而且对世界经济发展都将发生显著变化,是一个振兴中华同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主要出口欧美市场的需求明显减弱,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同时美欧等发达国家,对正在崛起的中国耿耿于怀,不断变换各种手法,试图从多方面遏制中国的发展。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构建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新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至少涉及到包括东南亚、中亚、西亚和中东欧等地区65个国家,东牵亚太经济区,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总量的63%和29%,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在这样一个广阔天地里,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意旨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原则,我国和沿线国家携手全方位开放合作,必将踏上一条共同繁荣的阳光大道。
“一带一路”战略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极大。改革开放到“十二五”期末,东部沿海发达省、市有的已进入到后工业化时期,但是中西部地区不少地方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初期甚至前工业化时期。“一带一路”向西开放形成多国多港六大经济走廊,使西部地区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势头持续增强。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西部12个省除云南外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6.7%,其中西藏、重庆、贵州列全国前三位。“一带一路”将带来庞大的亚洲基础设施需求,涉及铁路、公路、桥梁和能源等数百个项目的重大工程。而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与这种需求就能很好对接与互补,从而促进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及创新。比如,纺织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近几年市场需求不振,正处于深度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关键期,急需寻求拓展市场。而孟加拉国是世界第二大服装出口国,但对中端产品需求缺口较大,对来自中国的中高端面料产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这次中国纺企借“一带一路”战略在“2016孟加拉纱线面料展”上大放异彩,双方合作空间巨大。又如,上海优势产业在不长时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呈现出井喷式增长,2015年仅12月份就达到92亿美元,同比增长24.8倍,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上海的投资也迅速上升到28亿美元,同比增长45.2%,就是很好的例证。
“一带一路”战略是推进世界工业进程、共同繁荣的新模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涵盖了工业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大部分国家工业化水平低于我国,面临工业化发展的巨大任务,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可以寻找到不同的角色定位,形成“互补合作”的模式,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让所有国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而实现共同繁荣。正如亚太经合组织执行秘书阿赫塔尔所说:“‘一带一路’是亚太地区一体化建设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平台。”阿富汗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说:“‘一带一路’建设在双边合作、通讯、交通等方面对阿富汗乃至整个地区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比如,中国和肯尼亚签署的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合作协议,是肯尼亚百年来建设的首条新铁路,是东非铁路网的咽喉,全长2700公里,预计总造价250亿美元。铁路建设将把中国资金、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和管理经验等都带入非洲。
“一带一路”战略将改写国际经济秩序。过去世界以西方为中心,而“一带一路”鼓励中国向西开放,将带动中国西部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开放,改变该地区贫困、动荡的“经济洼地”面貌,并从两个方向辐射,影响世界的工业化进程。过去,英国做不到的,苏联没做到的,美国不想做的,现在,中国正在努力去做。所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复苏振兴,都将是阳光大道上的一座里程碑。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一支部 毛炳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