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学习传承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着力扩大学雷锋志愿服务覆盖面,着力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为营造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为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作出新的贡献。
一
多少年来,“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一直在社会上特别是青年中持续广泛开展,并不断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使这一活动常态化,正逐渐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形成了蓬勃发展的、不间断的、覆盖全社会的志愿者服务。
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因势利导,有力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并突出价值观引领,项目化运作,组织化规范,专业化支撑,社区化扎根和信息化管理。在深入推进过程中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同时积极培育志愿文化,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明熏陶,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培育志愿服务意识,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形成有利于发场志愿精神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从而有效提升了志愿者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极大地推进了志愿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并由此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
在党和政府切实加强对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加大推动力度,完善激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等一系列工作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从而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涵盖各方,并且在制度化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更加健全。使志愿服务呈现出积极健康、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靓丽风景和响亮品牌。
2013年12月,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为标志,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31个省、自治区志愿服务区域全覆盖,志愿者超过1亿(仅苏州就有10多万人)。志愿服务联合会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志愿服务的引领方向,通过各种形式将其融入服务的全过程,不断推动志愿服务文化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夯实志愿服务的工作基础,为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活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倡导的服务精神。哪里有需要,志愿者就会在哪里出现,他们之中有青年志愿者,也有中老年志愿者和妇女志愿者,甚至还有少年志愿者;有大学生、企业志愿者,也有社区居民、农民志愿者。他们奋力抢险救灾,争做环保卫士,关爱留守儿童,情暖孤寡老人,服务大型活动等等。他们的工作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召力,是一种鼓舞人心、引领方向的推动,是一种传递文明和关爱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凝聚真善美的道德力量。他们“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言行,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正是志愿精神的大力弘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过去,一个雷锋的出现,就有千万个“雷锋”在成长;今天,一个实践雷锋精神的郭明义的出现,带动了无数人争做好人好事,好人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从2008年起开展评选“中国好人”活动中,好人好事线索就有34万多件,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服务公众、敬业奉献,其中有近8000人上了中国好人榜,有254名被提名为道德模范,其中53名当选。模范和好人,都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行为的楷模。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
好人好事并不都在志愿服务中出现,但志愿服务的冲击波影响了周围一大片,催生了更多的好人好事,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生动地体现在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有力地推动了社会风尚的进步,提升了国民的文明素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正日益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不断得到提升和持续发展。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七支部 华致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