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这体现了党中央特别重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普遍提高,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民参保的最低标准是实现绝大部分人口(一般而言是目标人群的95%以上),被某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所覆盖。就医疗保险而言,我国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5%,最低标准意义上的全民参保已经实现;就养老保险而言,参保人口超过了8.4亿,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了80%,离普及全民参保距离不远了。而全民参保的较高标准则是实现绝大部分人口被法定要求的社会保险制度所覆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保。我国离这一标准的全民参保还有不小距离。
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应当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比例却只有20%左右。2014年末农民工总量为2.74亿人,这意味着将近2.2亿人没有参加法定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其中大多数只是参加了低水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合,不仅保障水平不足,转移接续和待遇享受也十分不便。因此,较高标准的全民参保在我国还远远没有实现。只有实现较高标准即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参保,普及全民参保才能有效防范城乡居民的经济社会风险,才能达到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一全面小康的要求。那么,是否绝大多数人(95%以上)按法定要求参加了社会保险,全民参保就完全实现了呢?理论上说,确实是实现了。但是,这剩下没有参保的5%中,可能很大一部分恰好是最需要保障的贫困人口。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减贫需要多措并举,但首先要通过社会保险等制度安排防止贫困的发生。例如,因病致贫正是当前我国致贫的首要原因。因此,全民参保不一定要实现百分之一百的参保,但要尽量普及参保,尽量确保贫困人口一个都不落下。国务院打算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能够为此打下基础,再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可望实现贫困人口的人人参保。这也是普及全民参保,精准扶贫的应有意义。
在实现全民参保的基础上,下一步目标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更是一项长期任务,对于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5年紧扣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提高低保、优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而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以及加强全民参保意识的宣传力度,始终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我们有理由坚信:普及全民参保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早日实现!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八支部 赵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