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邵寿恒:党的好政策给第二故乡带来巨变
【发布日期: 2016/11/24 】【来源: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阅读次数: 2459 】【关闭窗口
    由于地理环境、基础条件、思想观念的差异,贫困问题,尤其在农村普遍存在。即使我们江苏,解决部分农村贫困,做好区域互补、提高均衡发展一直是政府的实事工程。习总书记最近用一系列数据勾勒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线图,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小康。对此,本人也有切身体验。
    去年年底,前往苏北大丰新丰镇沙港村,寻访47年前在那特殊年代,我们下放和生活过的地方(原大丰县龙堤公社益心大队)。当年全大队有苏州下放干部和家属共12户在此安家落户。一呆,近3年4个月至8年之久。从城市一下子到苏北生产队且正值年末冬季,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高低不平的洼地,枯萎的芦苇,疏落的茅屋,贫瘠的土地种着单一的粮食作物。一到晚上,除了天上星星,一片漆黑。住处至公社所在集镇(车滩大队)10多公里,自行车需45分钟的颠簸,而去附近的新丰公社集镇,距离只有3~4公里、但被一河流相隔,需等待摆渡,交通极不方便。社员有一点自留地,大都种一些山芋玉米南瓜之类粮食作物,蔬菜品种很少。大队部旁有一队办小学,只有几间平房和一片场地,三四个老师只好分班开教。有一个时期,把我爱人也顶上去代课。大队部没有电话和像样的办公室。若有事情,全靠一名大队通讯员自行车来回传达……
    可是,当这次回到这里,眼前呈现的景致完全出乎我的预料:
    首先,映入我的眼球的是在我们下放落户的大队东北侧,首期刚开业的“荷兰花海”植物园的牌楼,路上汽车和行人川流不息,即使晚上,数里外也能看到霓虹灯的广告。它是与荷兰政府合作,依照原有地形地貌,以田园、河网、风车、木屋、花海为元素,集观光、娱乐、餐饮、住宿、种植、科研和销售于一体的具有荷兰风光,以郁金香、百合花等为主的中国第一花海,这是一项“聚民资、靠民力、为民生”,因地制宜,发挥土地田园优势的农村特色项目,也是大丰一张靓丽的名片。陪同我的张主任,就是当年的大队通讯员,现在是这个村的村主任,并兼任花海公司的劳力调配工作。到他家作客之处,即为当年苏州两户下放干部的宅基地;园内的种植人员就是当年社员的后辈,现在都成为新型的农业工人了;花海内最南端拓宽的游艇码头,即是当年摆渡的渡口。原大队部后面的小学校址处,现改扩为村委会驻地,更名为“沙港村”,当然管辖范围扩大为当年3个大队。初见村支书是一个江苏工学院毕业的30来岁的女大学生村官,她告诉我,花海自2013年7月动工至2015年4月开业,一期工程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当年花海开业之时,游客来宾达30万之多。目前二期荷兰村、荷兰人家等乡村休闲服务配套项目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
    更感到惊奇和欣慰的是,当年(1971年5月),公社抽调苏州下放干部帮助筹办的社办企业龙堤五七兽药厂(本人参与了兽药厂的筹建),现已发展壮大。记得当时公社拨款5000元,腾出3间平房作为起步,工厂从零开始,采购、求援、设备、原料,还借用新丰中学分析测试实验室等,一切因陋就简,当年第一产品兽用盐酸土霉素粉剂及配套水针剂(原药来自苏州)即试产成功。随着兽用药的需求,后来工厂不断易地扩大,以至2000年后整体迁移至黄海之滨,使之形成合成原药,复配等10多万吨能力的大型企业,并在2011年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辉丰农药002496)。这次特安排我们到海边生产现场参观,确实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企业。晚上回到花海旁公司客栈休息之时,真不敢相信,还是这块地,这片天和这里的人,今昔反差及变化那么巨大,真为他们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同样,在重访当年曾经学习和劳动过的五七干校校址,那里现在又恢复为农场,一望无际的田野,农活全部由机械化完成。在不远处即为全国唯一的中华麋鹿园,现在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也成为大丰的旅游胜地。回想当时,是人烟稀少,只能自行车才能到达的一片黄海滩地。
    寻访和拜访当年生活了3年4个月的老屋和邻居,是我这次的主要内容。当然,当年社员所帮助我们建造的泥墙茅屋,早已被新盖的瓦屋所替代,但是宅基地、屋前道路的位置未动。邻居老人有的已去世,他们的后辈,只是似曾相识。原泥路已改建为水泥路面,唯有宅基地屋前曾经种植过的二分自留地和那条小河,依旧原样在那儿。站着、望着这里的土和水,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昔日的情景仿佛又回到眼前,而现实已物是人非,真是往事如烟,唯有那小河流淌的水,还是那样平静,是她见证着这里数十年的沧桑变迁!
    与此同时,我也加紧时间去看望了现已82岁的大队老书记老陈,一见面,还未开口,他就叫出我的名字,他告诉我小儿子正在盖楼房,孙子在南京工作,一个孙女在花海的旅社当服务员……。临别时,多次邀请要经常回来看看、度假。多么朴实憨厚的一句话!我当即答应:会来的,我们不会忘记当年乡亲们的接纳和帮助。
    无论时光如何变幻,永远不变的是留刻在心中的记忆和感恩的心愿!就在今年4月下旬,我爱人和当年下放在这里的干部子女(都是60后,下放时都是小学生)一行10人,又一次踏上大丰,寻访第二故乡之旅,去寻找渐渐远去的经历和难以忘怀的记忆。
    百闻不如一见,感慨万千,这是我这次寻访第二故乡的最大感悟。看到苏北农村的巨变,再对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我想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对此我充满信心和期待。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退休二支部 邵寿恒)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