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5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特别是经过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到现在“十三五”时期30多年的努力,国家的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度发展,社会经济中工业比重亦大幅度提高。东南沿海城市,大批农民工进城加入工业建设,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也引发和带来了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在农村大多数留下了老人和孩子,造成本地区难以发展或发展较慢,脱贫致富困难增加;在城市外来人口剧增,引起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的压力。还有过度地发展工业,也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等等。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协调发展,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那些重大关系,而且具体地提到了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还特别提到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体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因素协调发展。因此,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办成一件事,需要协调;推进一项事业,需要协调;成就一番伟业,更需要协调。协调是工作成功的一大规律、一把“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一大核心理念。当前和今后5年,我们的中心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难在“全面”。这个“全面”,既要城市繁荣,也不让农村凋敝;既要东部率先,也要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的只要城市这一头而丢了农村那一头,只有经济增长而无生态改善,只鼓了钱袋子而空了脑瓜子等现象,都不符合全面小康要求,也不是人们理想的幸福生活图景。要“全面”,就得协调。
协调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这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做好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原则。
总之,协调发展事关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只有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协调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高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效能,进而全面建成让人民满意的小康社会。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离休二十支部 顾天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