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平龙根:弘扬传统建筑文化 提升历史街区品质
——以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为例
【发布日期: 2016/8/1 】【来源: 姑苏区委老干部局 】【阅读次数: 2720 】【关闭窗口

    建筑是构成一座城市的基本元素,也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千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传统建筑,一直在润物细无声地向人们传递着这种历史文化信息。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有多种途径,而看她留下的建筑,无疑是重要途径之一,且建筑具有形象直观、以少胜多的特点,自有其特定的优势。就山塘历史街区而言同样如此。如:为什么说山塘街是一条修筑于唐代、繁盛于明清、复兴于当代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既有《桐桥倚棹录》、《虎阜志》、《山塘古诗词》等史料记载,又有现存的一街一河格局和一批文保建筑、控保建筑、历史建筑为证。这就可与史料记载互相印证,且比单纯的史料记载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下面结合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的实践,就如何弘扬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谈一点个人的初浅认识。

    一、致力传承,切实保持传统建筑文化的“形”。

    考察一处传统建筑,首先对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的是她的“形”。但随着岁月的流失和人为的损坏,要真正保护其“形”又谈何容易?在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的过程中同样如此。历史街区十分强调“风貌的完整性”、“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做不到这些,就难以跻身真正的历史街区的行列。山塘街之所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关键是因为尽管历经将近1200年的岁月沧桑,但其一街一河、河街并邻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建筑风貌也没有变。且街区内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1处,控保建筑16处,古牌坊9处,其他古迹40余处及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至今基本保留或修复,其基本格局在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和清代秦仪的《虎丘山塘图》中基本上能一一对应,即:其历史街区的“形”传承得比较好,因此被誉为一条“活着的千年古街”,罗哲文、朱自煊两位德高望重的古建筑保护专家非常乐意地受聘担任山塘保护规划顾问。罗哲文、阮仪三等国家级古建筑保护专家最反对“假古董”,因为“假古董”只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抄袭,而不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讲建筑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意义就在于她的认识功能和认识价值,使后人能从其建筑外表的符号,看到当时社会的经济状态、社会形态及政治生态,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教科书。

    二、深入挖掘,力求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神”。

    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同样道理,对于一条历史街区而言,只看到她的建筑即只看到她的“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其生动的历史人文故事,做到既见其物又见其人,才能使其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文化的厚度,才能既见其“形”又见其“神”。因此我们在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中,始终坚持“先挖掘再规划”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如山塘历史街区自2012年6月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我们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先后编印出版了《山塘钩沉录》、《七里山塘》、《明清苏州山塘街河》、《山塘古诗词》、《山塘故事与传说》、《南社钩沉》等系列文化丛书,创作了中国画长卷《山塘胜景图》和《七里山塘·古今双辉》“一盒双轴”。由于有了深入的挖掘,使山塘历史街区更加生动,更具魅力,更有特色。如通过挖掘,确认了位于山塘街800号的张国维祠堂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第一次雅集之地,才避免了争论,获得了“中国南社纪念馆”、“中国南社研究会”、“中国南社研究中心”三块国家级牌子;通过挖掘,确认了位于山塘街桐桥西侧的贝家祠堂与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渊源关系,才有了“吴中贝氏纪念馆”的修复;通过挖掘,确认了位于山塘街东入口的阊门码头为明代“洪武赶散”的集散、出发之地,才有了后来的“阊门寻根”新闻行动和“阊门寻根纪念地”这一历史文化节点。近年来苏、锡两地围绕“吴文化”发源地的争论,也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历史文化挖掘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可见,传统建筑传承意义大,历史文化挖掘意义更大。实际操作中,必须两者兼顾,尤其在挖掘上要真正舍得下功夫,花力气,使历史街区真正做到神形兼备,雅俗共赏。

    三、注重创新,有效激活传统建筑文化的“魂”。

    文化不同于文物,建筑文化是创新的产物,不但要求传承其“形”,挖掘其“神”,还要锻造其“魂”,这个“魂”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传统建筑文化传之久远。否则就难以经历岁月的沧桑,就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逐步走向衰亡。而传统建筑文化如何创新,是需要考验我们的智慧的。因为如果创新成功,将成为成功的案例,如果创新失败,就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在山塘历史街区传承和挖掘过程中,我们始终怀着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敬畏之心,一方面严格遵循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中“保护风貌、修旧存旧、延年益寿、有机更新”和“分级分类保护”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注重探索保护和使用相结合的新路子。比如:我们提炼出了“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天堂里的街市”的理念,使山塘历史街区的鲜明特质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我们制作了经典评弹电视艺术片《山塘雅韵》,并借力江苏亚细亚集团传媒有限公司摄制的24集电视连续剧《谍战古山塘》和中央电视台《2011年中秋诗会山塘篇》等节目以及上海世博会苏州馆山塘街专题推介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知名人士视察山塘等机遇宣传山塘,提升了山塘街的文化品质;我们积极参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申报评比和山塘河/街作为苏州大运河申遗点段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均获得成功,提高了山塘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借山塘街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力,山塘街又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推动了山塘街由文化资源向旅游品牌的转变。目前,山塘街每年持票入园人数70多万,每年收益3000万元左右,再加上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山塘街已进入稳定发展、持续发展的阶段。山塘街从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品牌转变进而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探索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组委会的高度肯定,其专题经验被编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文集》。山塘街的做法还作为“中国梦的苏州篇章”典型案例之一,在中国作协会员唐晓玲的大型报告文学《逐梦之城》中作了专题介绍。这些都说明各级领导和专家对创新性的保护是充分肯定的,反对的只是破坏性的保护。纵观丽江、平遥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黄鹤楼、滕王阁等历史建筑的修复,以至贝聿铭设计的罗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等,它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也与其注重传承、挖掘和创新的有机结合密切相关。但我们同时也发现,目前国内有一些历史街区有传承、有挖掘,但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不能做到传承、挖掘和创新并重,因此尽管也获得过不少奖牌,但缺乏活力,缺乏后劲,有的走向低端,有的逐步萧条。由此可以反证创新对于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挖掘的重要性。创新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使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成为一个城市“最有尊严、最有活力、人们最向往的地方”(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语)。这句话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很辩证,在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挖掘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使历史街区既有“形”,又有“神”,更有“魂”,以切实提升历史街区的品质,使之古韵今风,传之久远,持续发展。

    以上为个人就优秀建筑文化的传承、挖掘、创新问题所作的初浅思考,主要为实际工作中的一点感性认识,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同时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姑苏区处级退休干部 平龙根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