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这个词,还是六七十年前的少年时代,读了张相著的《诗词曲语辞汇释》才知道的。这之前,我还曾把周邦彦《红窗迴》中“有个人人,生得济楚”,误读成“有个人,人生得济楚”呢——不知道这里的“人人”,乃词人对所喜欢的某个人之昵称也。
而今常用的“人人”,只是“众人”甚或“所有的人”的意思;绝非只是自己喜欢的某个人。但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说起来简单,好像“一视同仁”平等公正,但于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社会里,却只是一句空话。曾有人问:两者有无先后?其实,这不同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因为,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都在享受着“人人为我”的服务;而成年后,在“我为人人”服务的同时,仍享受着“人人为我”的服务。因此,任何个人(包括伟人和“精英”),都是“人人为我”多于“我为人人”呀!
我离休前就非常欣赏“总参”一位老同志的豪言:“千金难买老来忙!”因为,这说明你还有精力和能力继续为“人人”服务;但有人却视之为“命苦”。殊不知,那些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含“好吃懒做”)而未老先衰,以致过早卧床不起、一切靠别人扶持者,才真是“苦”不堪言呢!不是吗?
与自然界的“弱肉强食”不同,“人”是通过团结协作和由此而产生的智慧,才战胜凶禽猛兽的利爪尖牙,而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的。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只是“小我”,全人类才是“大我”!人类社会的“人人”都必须学会主动“我为人人”。倘若没有主动地“我为人人”,哪来的“人人为我”?但凡是涉及“人人”的事,你那个“小我”本事再大,离开“大我”仍将一事无成。
当然,主动只是前提,行动还得“有序”——两人狭路相逢, 倘无视“靠右走”的“规矩”,好心“相让”也难免反而“相撞”呢!我在马路(或地铁)人行道上行走时,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险情”。而在这个文明城市乘地铁或公交,最尴尬的却是眼看“爱心专座”上,坐满专心致志地玩手机的帅哥靓妹,却无法判断其是否病人或孕妇;虽然,这种“尴尬”已渐渐减少——“爱心专座”上“虚左以待”者已日渐其多矣——何时才能“人人”都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啊!
孔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以人为本”、以“法”与“德”治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能够“后来居上”,在“五十而知天命”之年,便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吧——刘少奇曾解释“知天命”为“认识了客观规律”,如果我们“所欲”都符合“客观规律”和依此而定的“规矩”,不也即达到了“万事如意”的美妙诗境了?!
附:周邦彦《红窗迴》
几日来,真个醉。不知道窗外,乱红已深半指。花影被风摇碎。拥春酲乍起。有个人人,生得济楚,来向耳畔,问道今朝醒未。情性儿慢腾腾地,恼得人又醉。
姑苏区离休干部 张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