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戏曲节于十月二十五日在苏州揭开了盖头。在全国选了三十台优秀剧目及九台剧目进行展演,其中河南豫剧院三团的《风雨故园》为优秀剧目。另外驻马店市豫剧《陈蕃》和郑州市《都市阳光》为展演。我作为河南新郑八十多岁老人,又是个豫剧迷,少小离家参军,在苏州旅居四十多年,非常高兴。在十月三十一日下午在市人大会堂观看《风雨故园》过了个戏隐!
回想上世纪三十年代诞生在动乱时代,从小就受到豫剧熏陶,终生难忘。家乡地处京广线路西,那个时代物资交流全靠赶庙会、赶集、靠庙产免费看戏,卖风味小吃的蜂拥而来,一般都是三天八场戏,最后一天格外热闹,农民走亲访友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密切亲朋关系。也有寨村集资看戏。有些人唱还愿戏、庆寿戏,也有头面人物生日唱堂会,到府上清唱。当时县有官办的《房里戏》,商会办的《四街戏》大部为豫剧、越调戏。1947年冬,城里有个师范生结婚,去凑热闹,还看到赵金红在唱堂会场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豫剧名演员:有陶奇、程三、程明、赵双成。女的:赵金红、大妞、二妞、三妞。附近还有常玉香、马金凤、毛兰花。男的张连芝、长葛的号称“一拿三”的(可演小生、旦角、须生),即后来的唐派创始人唐喜成。越调的莲蓬、张桂兰。一九四七年春在许赵坟还见到莲蓬、唐喜成演出。越调还有高松义,他除演戏外还兼卖中药膏,落户于人和寨西土桥庄及老旦杨宝成系人和寨人。还和办戏校草台班的杨庚寅是近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远近闻名。戏的内容用一句口头禅“不是奸臣害忠良,就是秀才追姑娘”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善良忠于中华民族,孝悌是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兄弟团结,爱情是永恒主题,在人一生中成家立业是大事。小农经济农村很少有报章杂志、没有广播、电视。家庭教育、读书是主要渠道。戏剧发挥着重大作用。
我喜欢看戏自认又有点灵性,有些演员腔调模仿也快,少年时做农活锄地,看庄稼都喜欢唱两句,家中父辈印刷木版小唱本学的也快、噪音又小,空气清新也等于增加了肺活量。记得小学毕业时我唱《辕门斩子》“八千岁莫提在少年”一段是杨六郎与八千岁对唱,用张莲芝、程明、程三腔调对唱。退休后回故里探亲,老同学还记得我唱的,要我再唱一次助兴。因家乡是平原,无雨天旱,下多了黄河汛泛灾。加之,历代统治者“逐鹿中原”谁战胜了就大局已定。连年战争也害了中原人破坏生态,民生困苦,外地人眼中就是“穷”,河南人比外地人多吃多少苦头,世代家破人亡、在挣扎中生活,也是中原人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生活无着,戏剧悲调唱起来非常动情。现在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观察会唱戏不多。有些老人拿着录音机听戏的不少,有些人乘着电三轮小车也听着,体力劳动较轻,走路少,真是上了天堂。参军后,记得五一年春重庆广播电台播放陈素珍唱片录音《三上桥》及赵义庭《南阳关》高兴极了。后来说是戏剧家樊粹庭,在任省文化厅戏剧处长时请唱片公司录的,是豫剧最早唱片的历史见证。一九五四年春到上海空军部队工作,当时马金凤、闫立品到沪演出,因部队备战没机会看到也是个遗憾。一九五六秋,常香玉、赵义庭到沪,我有幸看到《游龟山》、《断桥》,一睹常、赵尊容,后来还看过名家李景萼、马金凤、崔兰田及现代电影《朝阳沟》都记忆犹新,现在明星李树建、金不换、王艺红、贾文龙、贾廷聚、王红艺、李金枝等他们继承了老传统还有所发展创新,对传统艺术做出重大贡献,值得尊重敬仰。
党重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后,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光春到河南任党委第一书记。他高瞻远瞩,注重抓中原文化宣传,拍了很多专题片在电视上播放效果很好,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从福建调来的庐展工任第一书记也一样重视,还给小香玉写了“我们河南人”的唱词、再加上小香玉精彩表演,在外地河南人心都震动。戏剧界还在电视上组织《梨园春》的演赛,男女老少都有条件登台,注意培养后继有人,我可以说场场不漏,有时也跟着哼哼两句。有些青年演员还登台打擂,有些业余演员也名声在外,甚至有些小演员还随团到国外演出,有些华裔还回来学演出,外国留学生也学演出,有些八九十岁老人演老腔老调勾起了亲切回忆痛快死了!豫剧有希望,河南人民有盼头!望河南文化艺术迎来更大发展!
乙未冬草,丙申春修改
姑苏区离休干部 赵金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