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然而,太阳又每天都是新的。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之快令人眼花瞭乱!但“新事物”绝不是无缘无故“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也不可能有“无中生有”的“从零开始”。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原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而不得不有所开拓创新也!
一切事物为什么能不断向前发展?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其“否定”从来就是保持了肯定的否定,而不是否定一切——对过去是既有所“扬”,又有所“弃”,故曰“扬弃”;也即“扬所该扬,弃所该弃”地推陈出新——这也许就是一切事物总是呈螺旋形或波浪形前进的秘密吧!
开始改革开放,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时,也曾预先提出防止破坏生态环境;但因急于取得经济效益,结果只是“虚晃一枪”;便又走向另一极端,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现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便是对前一口号“有扬有弃”的创新了!
创新有成的基础有二:一是了解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如看病难等等;二是善于运用大多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互联网+等等。提到互联网,我不禁想起当年否定计划经济的重要依据之一,曾就是:等计划层层上报,再层层批转下来,春耕不推到立夏之后才怪呢!现在,有了互联网,全国全球联网,不是一眨眼就“一通百通”了吗!难怪已有人提出:必须把“互联网+”提高到产业革命的高度来认识了。
其实,我们炎黄子孙并不保守。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经典《礼记》就曾借商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要求,鼓励人们不断自我更新,以达完美的境界。但可惜的是,回首五千年中,差不多有近一半处于封建统治之下,因此,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常常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地盲目跟风——东汉时即有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民谣,至今已风行两千年,不能再重复了!
当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误解,更不能再重复了!人“倘只为己”(包括:先为己而后为人),不要一万年,人类便被猛兽凶禽“各个击破”而绝灭了——没有“人人”主动地“我为人人”,哪来的“人人为我”!
记得1954年郭沫若批评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时,曾说:真正科学的方法相反,应该是“小心假设,大胆反证”。当时我也曾举双手赞成,但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以后,我才进一步发现,按“日日新”的要求,倒是既敢“大胆假设”,还敢“大胆反证”,才是真正科学的方法——这才是保证“精准创新”的又一个小小“秘密”呢?
姑苏区离休干部 张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