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故事耐人寻味:说有只狐狸看到一个葡萄园结满了果实,可因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使身体消瘦下去。“终于能够进来了,好吃,好吃极了!”吃了不知多久,直到牙也倒了,肚皮也园了,却又发现钻不出去了。只好故伎重演,又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结果出来了肚子还是跟去时一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只知道贪欲无艺,不知道浅尝辄止;只懂得获取,不懂得舍弃,岂不像这只狐狸一样,抗尘走俗,一生不停地奔波、穿梭于不同的果园,得到、失去,最后还是肚皮空空,什么也没有得到,更谈不上享受人生了。 懂得舍弃是一种豁达,更是一种智慧。春秋时期,勾践灭吴后,辅佐勾践20多年的范蠡却借口请辞。家人很不理解,范蠡说:“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一生的生死祸福。若为贪念所系,不加约束,祸发之日再想收手,就为时已晚矣!”于是他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由于他经营有方,没多久就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便任他为相。面对这份殊荣,范蠡却退回了相印,散尽家财远走他乡。家人说:“你有官不做,我们理解,但散尽家财就不可理喻了。我们不贪不占,辛劳所得,为何要白白送给人家呢?”范蠡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嫉,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无益,不如放弃。”于是,他把家财分给好友乡亲,自带一些珍宝来到陶邑,隐居下来。范蠡在陶邑以经商为主,由于他谋略超群,没多久就又积聚了数万资财,成了当地首富,号称“陶朱公”。于是他又大散家财,周济贫困的乡党故旧。他说:“对我来说,经商是一种乐趣,在求取金钱上不该贪得无厌。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也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试问,一个人看破红尘,毫无欲望,活着还有何乐趣?然而,对有些欲望只能审慎选择,智慧舍弃。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有“取”便有“舍”,有“得”便有“失”,鱼和熊掌很难兼得。有一位成功的商界女士这样感叹道:“几年之前,悔恨放弃了一个好男人,为的是追求自己的成就。”为什么悔恨?你放弃的那些东西,在经济学里叫“机会成本”,这是一种代价和交换。比如,你在外面疯狂地赚钱,陪父母的时间就得减少;你在外面游山玩水,就得放弃挣钱发财的机会;你怀揣着价值连城的宝贝,就得冒着被追杀的危险。我们能做的不是悔恨,而是审慎抉择选择的方向,想清楚你所选择的,是不是真的比你放弃的更重要。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少年时男女之间力戒过分贪欲,那样会毁伤身体;壮年时在生活、事业等方面,应力戒意气之争,拳头说话或处处打击别人;老年时血气既衰、力不从心,且容易放心不下辛苦得来的钱财、事业和名誉,所以要戒之在得。 孔子的“三戒”家训,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指导意义。据老年人研究资料显示,近年来离退休前后的老年人患上“三高”和痛风病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除了老年人的生理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年人太注意节约。比如,家里吃剩下来的饭、菜和汤水,甚至过期的食品,总认为倒掉可惜,硬撑在肚里。天长日久,过剩的营养和油脂就引发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病了。因不想放弃的饭菜,却放弃了人生最宝贵的健康,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还有些老年人好像还没有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年逾花甲甚至古稀之年,还终日为了某种欲望未达而奔波忙碌、紧张忧虑。其结果是什么也不想放弃,却失去的东西更多。有的甚至落得一个《红楼梦》“好了歌”中“终身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的境地。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说:“每个人要迟早面对那伟大的放弃”。是的,人生暂短,仿佛我们还来不及感慨,马上就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下,如果我们还不能理智地面对生活,舍弃对虚名的争夺,舍弃对财产的渴望,舍弃对繁华的眷恋,那我们就不能理性地抵达阳光的彼岸,就会被物质欲望所设下的圈套套中。其实,世间的繁华就像童话里的红舞鞋,漂亮、妖艳且充满诱惑,一旦穿上,便再也舍不得脱下来,只能疯狂地转动舞步,直到生命舞会的终点。舍弃吧,让我们都怀着一颗简约的内心,舍弃那流光溢彩的光鲜和热闹,舍弃那虚无缥缈的自尊和虚荣,舍弃那汲汲富贵的“南柯一梦”,简简单单,开开心心地过好余下生活的每一天。
作者:市侨办原副主任郭家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