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讲了这样一段故事:汉惠帝二年,曹参接替萧何做了相国后,终日饮酒,不理朝政,对所有的事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规章。一次早朝,惠帝责问道:“你终日不理朝政,是因为看我年少吗?”曹参脱下帽子道歉说:“请问陛下,你和先帝比,谁英明?”惠帝:“我怎么敢于和先帝比!”曹参又说:“陛下看我跟萧何,谁高明?”惠帝:“你似乎不及他。”曹参说:“你的话是对的。高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的法令规章已经十分明确,现在陛下可以垂衣拱手,我们一班朝臣只有谨守自己的职位,遵守原有的法度,不要有失误,不就可以了吗?”惠帝:“说得有理。”曹参做相国三年,百姓歌颂他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任,谨慎遵守,无为而治,百姓安宁。”历史证明,曹参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倘若刻意地去标新立异,乱改革,瞎折腾,局面就不可能是百姓们期望的那样了。 治国如此,做人也一样。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由于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提供给我们的选择并不多。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顺其自然。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无法死而复活。哲学家听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就去问农民。农民告诉他,他救人时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他身边,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游,待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顺其自然是一种最睿智的生活方式。这个农民倘若进行一番抉择,事情的结果将难以预料。洪水袭来,妻子和孩子被卷进漩涡,片刻之间就会失去性命,而这个农民还在进行抉择:是妻子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人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但生活其实十分简单。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响而痛苦地抉择,便会懂得生命简单的快乐。其实,人生的抉择是最困难的,也是最简单的,困难在于你总是把抉择当抉择,简单在于你别去考虑抉择问题,只需要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 《庄子·内篇》写道: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意思是公文轩见到右师很惊奇地说:这是个什么人呀?怎么会是一条腿呢?我还以为是个木桩子呢。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人为造成的呢?右师回答说:我的残疾是天然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它都是天命,天给我生命,要让我用一只脚活着,我就用一只脚活着。“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或美或丑,或健全或残疾,但每一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独自的精神。外形不能妨碍我们的精神、生命和独立的人格。人活着就要顺其自然,我们要乐观地接受上天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身体上的残疾。现在有的人为自己胖了一点就陷入痛苦之中,有的人为自己个头矮了一点就发愁,有的人觉得自己皮肤太黑,有的人埋怨自己的鼻梁太高,不一而足。看看吧,右师只有一条腿,还能够悠然立于人世,欣然接受这一切,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那么,怎样做才是顺其自然呢?《庄子·内篇》又说:“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意思是: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不管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自己的本然。在这里,庄子告诉我们:人们不必去追究一切作为最初的动机是什么,也不要追求其结果怎么样。一个人只有忘记无始无终的时空观念,对现有的生命悠然而受之,天冷了就穿衣服,天热了就脱衣服,受而喜之,顺其自然,活在当下。 何谓活在当下?佛家认为所谓“当下”,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你待的地方、你周围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当你活在当下时,既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住你往前,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张力。人们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是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往往忽视生活在当下。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就会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顺其自然,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当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着痛苦,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大文豪莎士比亚说得好:“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昨天已成为历史,而未来不可知,然今天却最真实,唯有把握当下。
作者:市侨办原副主任郭家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