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就是走不同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经历人生中未曾有过的体验。旅行,可以增长见闻,锻炼意志,在旅行中感悟自然,聚敛自己的心性。
天目山,它雄踞于浙江的临安、安吉境内,龙飞凤舞俯控吴越,狮蹲象立威镇东南,东西两峰遥相对峙,东峰大仙顶,西峰仙人顶,两峰之巅各天成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因而得名。天目山峰恋叠翠,古木葱茏,有奇岩怪石之险,有流泉飞瀑之胜,素负“大树王国”、“清凉世界”盛名。七尖,就是以东、西天目山为起点终点的正穿或反穿的穿越路线,中间经过七座海拨在1500米左右的主要山峰,其间还有一些或高或低的其他山峰。整个七尖穿越,全长约40公里,总爬升3800米左右。从东到西这七尖分别为:东天目大仙顶(1479米)→仰天坪(1248米)→桐坑岗(1503米)→千亩峰(1554米)→药王峰(1551米)→龙王山(1587米)→西天目仙人顶(1506米)。
七尖,作为一条经典线路,号称“华东第二虐”,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人纷至沓来。2013年初冬,又有人组织走七尖,并且有一日七尖、二日重装、二日轻装等多种选择。一日七尖和二日重装那都是强驴们的风采,我等伪驴唯有仰望。只有二日轻装,可能会在我的体能范围之内,才是我辈可以做梦的时候。要感谢爬山群伙伴们的接纳,我等伪驴也有幸追随众强驴的脚步,走上我的七尖穿越之旅。
凌晨三点半起床,四点刚过我们就背包出发,沿着东天目昭明禅寺下院的黄色围墙拾级上山。禅院的僧侣已经在做功课。四周黝黑谧静,唯有我们的头灯闪烁和金属杖尖敲击山石的清脆声音,僧侣的钟鼓诵经声也格外清晰悠远,一路伴送着我们在黑暗中去迎接光明,在攀登中寻觅天堂。一路上行,进入东天目景区,走过昭明禅寺上院,继续攀登。天色渐亮,通往大仙顶的巨石上镌刻着佛文,僧人清修的棚子里供奉着佛像。不知道走过多少五十三参,拜见了多少心中的佛。连续海拔1000多米的爬升,连续二个多小时的攀登,不但是对自己体能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意志和心性的磨练。终于,迎来了东方的曙光,迎来了灿烂的日出,也登上了第一个颠峰。大仙顶附近的“玛尼堆”、石屋、摩崖石刻,都给人一种远古的沧桑感。我为我心中的七级浮屠,贡献出首份功德,心中不由生出一分豪情,一分喜悦。
在大仙顶拍完合影,我们继续前行。一路下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队伍钻进了齐人高的箬竹林,灌木丛密密丛生,铺天盖地,不断有枝条刮脸,有细刺扎手。似乎总也走不完,走完下坡,上坡依然在灌木丛中穿越。灌木丛似乎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也似乎在告诉我们,修行路上,不是只有鲜花和辉煌,修行路上,还需要经受荆棘和寂寞。
上上下下,翻过好几个不算在七尖之中的山头,队伍来到第二尖仰天坪的山脚下。仰天坪真把我们惊呆了,抬头看峰顶就像仰头看天一样,恐怕会有四五十度的坡度,名副其实的仰天坪。虽然它是七尖中海拔最低的,却绝对是坡度最陡的山峰。自然的造化震撼着人们的内心,也给人以勇气和坚强。依然是张忌和周周在前,大家奋力攀爬,不时要手脚并用。队伍如果跟得紧些,前面人的脚后跟几乎就在你面前。一直往上,无数次喘息,将近一个小时左右终于到达仰天坪顶。仰天坪顶竖立有测量标石,然后照例集体合影。
从仰天坪下山,又翻过几个山头,队伍来到第三尖桐坑岗。领队说桐坑岗相对高程400米,望去坡度也不陡,又是防火道,给人不少信心。但是走上去才发现,爬完一个长坡,后面又是一个坡,一坡连一坡,似乎无穷尽,一个个爬得心急气喘。希望连着失望,失望之后还得再奋力。原来,修行路上,一定要有坚持,跋涉途中,一定要有坚忍。
傍晚四点左右,在经过龙王山管理站,继续往前走过一段景区台阶之后,就是千亩田。千亩田并没有什么农田可以耕种,它只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一片沼泽地。千亩田成片的野草,已被染成棕红的秋色,在浓重的暮色下,凸现苍凉的场景。队伍原准备在沼泽地那长长的木栈道上合影,但因天色已晚,只得作罢。走过千亩田,就到达了千亩峰下农家宿营地。
第二天5点早起,5点半时天还没全亮,直接开爬千亩峰。十多米开阔的陡坡上,堆满大大小小的乱石块,石块上结满了厚厚的冰霜。抬头仰望,这是极其壮观的一景,这也是整个行程中一段最充满危险和艰辛的路程。石块上很滑,登山杖在这里也常常不派用场。我们必须寻找相对安全的石块落脚,我们只能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奋力攀爬。在这里我们才知道,什么叫陡峭崎岖,我们才知道,山是必须要“爬”的。队伍中间不时传来“小心”、“加油”的相互鼓励声。将近一个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了第四尖。千亩峰的峰顶是一块巨大无比的大石头,当然没有千亩,恐怕只有千分之一亩。人们纷纷找石头坐下,这时候,能够坐着就是奢侈的享受。山顶冷风很大,人们又重新穿起羽绒衣。清晨的山尖景色绝美,晨曦、白云、山峦、怪石,全被一阵狂拍。
从千亩峰前行,大多是高低起伏的防火道,药王峰在不知不觉中一晃而过。一路上风景变幻,怪石林立,不时有突兀的苍松翠柏,更有许多裸露的柱状岩石,就象进入了云南的石林,我们就在奇岩怪石中穿行。接近峰顶,路上突然出现有一大片几乎大小均匀的蛋形石头。有人说这就是龙鳞,或者叫鱼鳞石。队伍从虽已枯死却依然虬劲的枯树旁走过,从枯黄厚软踩上去仿佛地毯的荒草上走过。长长的队伍在群山中徒步穿越,本身也是一道亮丽的动感风景线。佛曰,心安乐处,便是身安乐处。在路上,用心看世界,把心打开,与山水亲近,受自然洗礼,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
中午时候,队伍走到了龙王山顶前的三岔路口,大家放下背包,冲顶龙王山。龙王顶是七尖中的最高峰,顶上唯见怪石林立,乱石成景。站在海拔1587米的山顶,迎着习习凉风,极目远眺,群山静静的站在那儿,地天一览,辽阔纯净。山到极顶我为峰。这一刻我只感到我胸开阔,可以包容整个世界,佛祖在我心中。此刻队伍的情绪也到达了最高点,爬山群的旗帜高高飘扬,各种摆拍,各种pose,似乎全要把这一刻留存永恒。
回到三岔路口,背上背包继续前行。 九九八十一难,还剩最后一程,走过龙王山,本次行程的终点西天目已在前方。队伍主要在山脊上行走,,路比较好走,坡度平缓,景色宜人,据说这就是天龙古道(天目山至龙王山),以前安徽、安吉香客到天目山烧香拜佛,都走这条古道。走了一个多小时后,在西天目仙人顶下发起了最后的冲顶,队伍到达了西天目山顶。这里是个废弃的气象台,平台上有一块高50厘米左右的长方形水泥柱:“国家测量标志”,这就是西天目山的最高点。山顶的西边有一石柱,名天柱峰,清人谷近沧在其上撰写了“天下奇观”四字,可惜1955年被炸削去了首级,四个字只留下了一个半——“可观”,虽然遗憾,但是还算切题。大家在气象台平台上合影,留下我们七尖穿越圆满成功的见证。然后一路下山,在半山腰的盘山公路上坐上了等候我们的大巴。至此,我的修练,功德圆满。
旅行即修行。有些地方一生只去一次,却可以记住一辈子。七尖,就是这样的地方。这是一次震撼心灵和洗涤灵魂的旅程,我可以说,“七尖,我曾经走过。”
(作者:人民银行苏州支行朱鹤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