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吴江区86岁老行长与算盘的70年情义
【发布日期: 2013/12/26 】【来源: 吴江区 】【阅读次数: 2529 】【关闭窗口

   

    12月5日晚,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得知这一消息后,今年86岁的孙瑞明显得格外激动,拨了70年算盘的孙瑞明对珠算有着特殊的情义。

    12岁开始学打算盘

    1949年,22岁的孙瑞明作为南下干部从山东老家文登来到吴江。他先后在当时的吴江财粮系统、吴江县政府工作过,曾被任命为吴江县人民银行的负责人,离休前担任过吴江工商银行行长职务。身边的朋友都称呼孙瑞明为“孙行长”。

谈及与算盘的关系,孙瑞明告诉记者,今年正好是他打算盘的70周年。“当时虽然学校有些老师也会教珠算,但是教我的老师却没有开设这堂课。全村也没有几个会打算盘的。父亲为我今后打算,在我12岁的时候开始教我打算盘。”他回忆道。

    “在当时,珠算还是16进制,算起来可麻烦了,1955年,国家将其改进为10进制,就容易了很多。”16岁的孙瑞明开始正式和算盘打交道,在老家从事财粮工作的他算是一脚踏进了经济系统,虽然后来也从事了其他工种的工作,却一直没离开过经济这个大圈,而算盘自然就成了他工作的好伙伴,一步也离不开。

    “我们那个年代可没有计算器,算账就靠算盘,一到月底,就看会计人员都在拨算盘。那时并没有硬性的珠算考试,但是我会经常看有关珠算的书籍。”孙瑞明说,珠算有很多的奥妙,很难完全通晓,但是一步一步地探究,让他觉得很有乐趣。

    珠算是最古老的计算器

    “珠算被列入非遗项目是很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事,它是最为古老的计算器。珠算与我们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很多国家也还在学珠算,我们中国人更不应该将其遗忘。”孙瑞明告诉记者,在算盘真正问世之前,珠算就以其他形式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了。

    西周时期,人们用石头来计算,这算是珠算最初的原始状态,后来唐代末年开始用筹算乘除法,到了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明代数学家吴敬著的《算法十全》中,已正式有了算盘这一名称。约在明代初年,算盘逐渐流行,而论述算盘的著作,在15世纪中叶已经很多了。孙瑞明对珠算的发展史很了解,这和他的学习分不开。

    “小到家庭理财,大到国家经济,算盘在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到现在,也不能完全脱离它。”孙瑞明说,虽然计算器非常便捷,但是简单的加减法绝对是算盘比较快。尽管他已经离休26年了,可到现在,他有时还在用算盘计算。

          用了50多年的红木算盘是宝贝

    孙瑞明现在用的是一款十三档的老式算盘,梁上有两珠,梁下有五珠,质地是红木的。这个算盘已经跟了孙瑞明50多年,珠子的表面早被磨得发亮。

    在计算器普及的今天,孙瑞明还是习惯拨弄着算盘珠子来计算每天的支出等家庭账目,这个用了50多年的算盘能帮他理清每一笔收支。说着,孙瑞明就向记者展示如何打算盘。“拇指管下面、中指管上面,下面一颗珠代表一,上面一颗珠代表五,但也不完全这样,有时候下面珠子不够用了,上面的珠子就要充当悬珠。”孙瑞明边说边演示。和计算器只管输入不同,珠算在拨珠之前,脑子里其实已经在算了,简单地来说,算盘的作用只是记录运算,这样一对比,孙瑞明觉得珠算更易于开发人的大脑,还可有效地预防老年痴呆,好处还有不少。

    孙瑞明感叹说,到他们这辈再往下,会打算盘的人越来越少,希望通过这次申遗成功,让大家重新重视珠算的作用,不要让这“好东西”消失。

                                      《吴江日报》、吴江区委老干部局)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