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杭州工作,闲暇之余,常上千年古刹灵隐寺观瞻,寺中有一幅对联发人深思,“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实在是意味无穷,对人生剖解刻划得入木三分。可以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充满了哲理, 许多古话是言简意颏,深入浅出,深刻反映了人生的真缔。诸如: “吃亏是福”、 “知足常乐”、“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美人生是稀有的,事实是不完美才是大众的人生。有这么一位艺术大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画作总是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是百年难遇的杰出画圣,但也有人嗤之以鼻,面露讥色,而这位大师的态度却是坦诚面对,不断地精益求精,自我完善。
人生天地间,必然会遇到不同的评识,有人称赞,是对自己的肯定,微微一笑,笑出的是自信和从容;有人诋毁,是对自己的否定,会心一笑,笑出的豁达和超脱。改荣辱上糊涂一点,得失上超脱一点,胸襟上宽广一点,心态上平和一点,处于任何境地,都能做从容自然,坦荡无间,这是一种意的内涵,一种睿智聪慧。
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披荆斩棘,顺风顺水固然会碰到,但事业到达颠峰时,能够达到半称心,已经很不容易了.晚清名臣曾国藩就参透了这一点,在平定太平军后,他手握重兵,毅然自裁湘军,功成身退.其儿子不解.他叫儿子想一想自己的书斋,为什么取名“求缺斋”。
做一个人,不贪婪,不强求,不攀比,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够活出个真实的自己,才会真正地幸福快乐。
姑苏区离休干部 范广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