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古典名著,读了也不是一遍两遍了。时至今日,对《三国演义》的研究不但没有被冷落,反而被专家学者津津乐道,更有甚者,《易中天品三国》闪亮登场央视百家讲坛,以其独到精辟的解说,把三国里扑朔迷离的人物和情节描绘得出神入化,在三国粉丝中掀起无数波澜。我不是铁杆的三国粉丝,也不是博古通今的研究学者,但近日借“书香溢晚霞”之名,以古稀之身再读三国,却也引发了不少感想和思考。古为今用,取三国之石,攻现代之玉。三国里的“领导”们的谋略、布局等智力和战力的竞逐,或许也能对我们党今日的执政有所启发。
三国是一条人物的长廊,竞技的战场。三国里人才荟萃、卧虎藏龙,但是在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乱世,唯有能波翻浪卷、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才能拥有一席之地,才能掀起的波澜。谈到三国,大家第一想到必定是三足鼎立之势的曹操、刘备、孙权以及他们之间的角逐。他们的角逐中,也能体现出能为我们所用的智慧和谋略。
对于他们三人,我觉得曹操当推第一。对于历史上的曹操,人们褒贬不一,但主论调应该是偏重于贬,对他的定位多是“曹贼”、“奸雄”之类,但不管这样,他能“奸”出他的天下。一个人是能臣还是奸雄取决于社会政治状况。
如果说他们作为三位领导,曹操也是当得不折不扣,他有王者的气质,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曹操不仅慧眼识英才而且不惜代价笼络人才,由此曹方总是人才济济,如虎添翼。曹操总能驰骋沙场威振一方。作为领导,他礼贤下士,其招揽的魅力自不待言。
不仅礼贤下士,曹操对待竞争对手更是表现出他的胸襟与气度,这一点从他对待关羽的礼遇可以窥见一斑。对于关羽离他而去,他的部将忿忿不平,而他却力排众议,再三称道关羽“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曹操的“义”也得到了关羽的“报”,于是有了华容道义释曹操。
曹操善于观察时势,也懂得形象包装。这一点在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来天子已经是袁绍快煮熟的鸭子,然而他鼠辈不识相,却被曹操捷足先登了。曹操用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名正言顺,让其他的对手有所顾忌。
在三国里,虽然是当做奸雄来刻画的,但抛开这些,曹操终究是集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谋略家。
如果说曹操这位领导当得不折不扣,刘备这个领导也当得不窝囊,虽然没有曹操那么风光,但终究经营得不赖。曹操风风火火,刘备则含而不露,但是他丝毫不失领导风范。他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以他的耐性和真诚打动了隐居南阳的诸葛孔明,卧龙飞天,为自己的事业锦上添花。他有领导风范却没有多数领导的颐指气使。
在刘备身上,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的隐忍,他很会行韬晦之计,曾两次投靠曹操,他不会逞一时匹夫之勇而葬送大好前程。他的投靠只是“勉从虎口暂栖身”的权宜之计,他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两度投靠,恰似在曹营做了两次市场调查。
刘备经营事业独辟蹊径,不和曹操同挤一条船,因为他知道曹操人多势众,自己势单力薄,硬挤只能被挤下水。因此他来个“你走水路,我走车路”,开辟一条与曹操背道而驰的经营路线。
比之于曹操刘备,在三国将领中,孙权就稍逊风骚,他作为一个领导者,业绩平凡,倒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同样赢得了周瑜和鲁肃那样的得力助手,他行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能够忍,在曹丕称帝后他认为时机未成熟,仍未称帝,但在三国君王里他是在位最久的一位。孙权最致命的失败就是没有培养下一代领导人,关于领袖,有一句话说得好:领导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培养下一代领导人。接班人不济,再兴盛的基业也会从“如日中天”步入“穷途末路”这也是吴国的窘迫,长子孙登死后,扰乱了孙权的接班大局,政局也随之混乱,注定了东吴政权日薄西山的命运。作为领导者,应该视孙权为前车之鉴。
三国是人才的擂台,智慧谋略的展台,三国人物,不胜枚举,撷取以上人物,仅为冰山之一角,以上文字,聊作随想,若能吸取三国精华,古为今用,那便无愧一读了。
作者:张家港市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 邹振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