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前几天,下半夜热醒,忽闻蛙鸣——虽尚未成“片”,却也不止三只五只也!不由一阵兴奋而睡意全消——先是想起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夜行黄沙道中”填的《西江月》,其上片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久违的蛙声,使我高兴地感到,生态文明建设终究日渐深入人心,不禁油然而有“赋新诗”的冲动了!
但随即又想起十年前我发表于本报的随笔《又闻蛙鸣》。当时,之所以说“又闻”,一是因为我出生于长江运河“双龙交会”的镇江市,是听着蛙声长大的。此后,从野战军到野外地质勘探队,“野”了四十年,晚年又“易地安置”到古运河边苏州的胥门城外,夏夜也是蛙声一片,使我倍感亲切!二是可惜好景不长,“近几年已久久不闻蛙声了,因为这些田间的绿色小卫士,大多成了某些忘恩负义的‘美食家’的盘中餐、下酒菜了!所以,今夏重闻蛙鸣,又使我兴奋不已。毕竟人们对维持生态平衡的‘大环保意识’,已与时俱进地逐渐浓起来了……只可惜,目前集市上的青蛙买卖尚未绝迹!……”
十年悠悠岁月,当初刚刚进小学的儿童,此刻已经有可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或应征入伍去保卫祖国了;而我今天要写的,为什么与十年前写的,又几乎一模一样啊?能不教人担心——此后依旧又是“好景不长”呢?但是,从中共十八大的总结报告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意气风发、雷令风行的实践看,我们仿佛已看到,黎明时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片新的曙光;而且,正在引出一轮日日新的红太阳!
是啊!相对于五千年前的“大同梦”,十年,真乃“弹指一挥间”。伟大的“中国梦”,其实,不也是由十年一度、一年一度,甚至各地各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小小具体梦想构成的么?于是,我又想起几十年前,齐白石老人应老舍先生之请,画的那张“蛙声十里出山泉”条幅——那上面,竟没有一只青蛙,却画了一群蝌蚪,活泼泼地顺流而下!令人浮想联翩,不禁拍案叫绝。
蝌蚪就是未来的青蛙。因此,此文也不再题“又闻蛙鸣”,而是向往“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了——我盼望着!于是,乘兴打油一首作结:
咯咯蛙声醒鼾声,十年探索望前程。
风清海绿红星亮,继往开来扬弃赓!
作者:姑苏区离休干部 张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