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古代历史文化学习札记(一)
【发布日期: 2013/5/24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2577 】【关闭窗口

 

  一个人要想成功,一定要经过一段艰苦的过程。任何想在春花秋月中轻易地获得成功的人都是枉然。这寂寞的过程正是我们积蓄力量,在开花前奋力汲取营养的过程。如果我们耐不住寂寞,成功就永远不会降临在我们身上。

    孔子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耐得住寂寞。我们都知道,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群雄逐鹿、烽烟四起的春秋战国时期,他有弟子3000,其中有72贤人,弟子中个个都是精英。倘若拉起大旗来,虽不能摧枯拉朽,其威慑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但孔子选择了教书,花去了整整一生的时间来做教育,默默耕耘了一辈子。而他的学说和影响力直到他死后500多年才显现出来,那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500年后才见到成效,对现代的人来说,那是不可想象的。可孔子坚持住了。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治国之道,教育是根本;求万世之名,非耐得住寂寞不可。

    寂寞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忍受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害怕寂寞,时时借热闹来躲避寂寞,麻痹自己。在滚滚红尘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固守一方清静,更多的人脚步匆匆地奔向人声鼎沸的地方。殊不知,热闹之后的寂寞却更加寂寞。

    那么,影响寂寞的大敌是什么呢?一是诱惑,二是清贫。所以有人说,要耐得住寂寞,就要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后像农夫一样“躬耕自资”,浇园子,卖蔬菜,编草鞋。虽然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也不能“丰衣足食”,经常是“举家食粥酒常畲”。可就是这样的艰苦生活也没有改变他的信念和气节,他安贫乐道,仍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醉于田园生活的闲适和大自然的宁静。一个人放弃官职,甘当布衣,且能守得住清贫,那是怎样的修养,怎样的人生境界!正如不是所有寂寞之后都能获得成功一样,也不是所有人的寂寞都是为了成功。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选择的寂寞,经营的寂寞,并不是成功前的深潜,并不是勃发前的积淀,并不是绽放前的蜷缩,而是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方式。

    孔子的嫡孙子思在孔子死了之后就过着隐居的生活,子贡在卫国做官。一次子贡坐着豪华的马车,穿着华丽的衣服来看子思。当看到子思穿的衣服很破旧,就问:“子思啊,你是不是病了?”子思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没有钱叫贫,但不叫病,如果学了仁义道德而不去做那才叫病。”子贡听了以后很惭愧,赶快就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子贡后来一辈子都在为自己当时的话而感到耻辱。子思的话有点像庄子所说的意思,没有钱叫贫穷,但并没有潦倒,这就是格调,这就是气节。一个人如果真的到了这样的修养境界,那寂寞对他来说就不再是孤独,不再是逃避,乃是一种美丽的享受。

    有人说寂寞是一种难得的感受,是一笔丰厚的人生财产。寂寞是心灵的避难所,会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舔舐伤口,使我们重新以明朗的笑容直面人生。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无数个日日夜夜沉思、讲课,在孤独、寂寞前行中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也仿佛看到他偶尔也在大河边概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我们并不是要像孔子那样为了500年后扬名而饱尝寂寞之苦,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就是说,一个人可以从容地面对阳光,将自己化作一杯清茗,在轻啜深酌中渐渐地明白:不是所有的生长都能成熟,不是所有的欢歌都是幸福,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真实。寂寞是穿越灿烂而抵达美丽的一种高度,一种境界。

    当寂寞来临时,请迈开双脚放情丘壑,去欣赏如画的山景,领略春花秋月,日出日落的轮回,聆听林间的鸟鸣和泉水的叮咚,在大自然中放飞自己的心情;当寂寞来临时,请轻轻地关上门窗,隔去外面喧嚣的世界,默默地坐在灯下,让自己在悲欢交集中净化,等待着躯体与心灵的合一;当寂寞来临时,请捧着一本最喜爱的书籍,心无旁骛地在文字间徜徉,在时空里穿越,让心灵与书籍美丽邂逅,寻一方宁静,怀一份安然。总之,我们要带着岁月沉淀的“智”和“慧”,带着天光云影、清风徐来、超然物外的心境,静静地去咀嚼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细细地去解读人世间风起云涌的内容。当我们真正地领悟到人生的丰富与美好,生命的宏伟与阔大,不因曾经的辉煌而忘形,不因当下的困境而逃避,不因物欲的诱惑而倾斜,不因眼前的权贵而折腰时,我们就读懂了寂寞,理解了寂寞。于是乎,寂寞就不再是寂寞,寂寞就成了一首诗,成了一道风景,成了一曲美妙的音乐。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