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绿浪东西南北水 红栏三百九十桥”——细说苏州的桥
【发布日期: 2013/5/24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3796 】【关闭窗口

 

    元代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苏州时说: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有桥六千”。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苏州水多、桥多的城市风貌。事实上,苏州的确是水的故乡、桥的王国。14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纵横骨干河道竟有20条,加上密如蛛网的小浜支渠,估测全长约82公里。水多,桥自然多。唐代多建木桥,髹以红漆,美观大方,称之为“红栏”、“画桥”。故曾任苏州太守的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在诗中作了生动的描绘:“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春城三百七十桥,夹岸朱楼夹柳条”。到了宋代,木桥逐步被石桥所代替,“叠石甃甓,工奇致密”,大都采用花岗石材料。据史料记载,当时城内有桥359座(至今仍保留古桥186座),水多、桥多,呈现出一派“河街相邻”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风貌。 
    苏州古城之外也堪称桥的故乡,据历史记载,最盛时期,大市范围内共有桥梁3681座,仅近郊就有桥649座。如一个甪直古镇,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桥72座半。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河道的淤塞,目前尚存40座半桥梁,平均0.0272平方公里即有一座桥梁,故历来有“三步两桥”之说。甪直古镇桥梁数量之多,密度之高,世界罕见。与平均0.66平方公里一座桥的水城“桥都”威尼斯相比,则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苏州的桥不仅多,且造型各异,风格别致。如甪直古镇上的“龙首桥”,形状酷似长龙,构成了甪直八景之一的“长虹漾月”。建于明代的东美桥,整个桥孔成360度全园形,半个桥孔在水面上,半个桥孔在河床中,已载入我国桥梁史册。建于宋代的“行春桥”,位于苏州城西南的石湖之滨。这是一座9孔石拱桥,几处溪流分别流经其不同的洞涵中,故称九环洞桥。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当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桥下九个月亮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石湖串月”奇观。所以,苏州自古以来就有了过中秋佳节,赏石湖串月的习俗。清代诗人尤侗有诗赞云:“常是携儿看串月,行春桥畔听吹箫”。 
    位于苏州城南的宝带桥,堪称苏州大桥之精品,饮誉中外,是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的多孔拱式石桥。它设计精巧,结构奇特,以平坦宽阔之势,“长虹卧波”在苏州南郊的大运河与淡台湖交接处,远远望去,又恰如一条玉带飘动在绿野和水面之上。此桥建筑于唐代,全长317米,宽4.1米,53个桥孔,拱圈最大跨度达7米,最高的桥孔7.5米,真让人叹为观止。据地方志记载,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了筹集造桥的工料费,把自己的玉带都变卖了。人们十分感动,便把这座桥命名为“宝带桥”。宝带桥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连拱古桥,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它比北京著名的卢沟桥长50.5米,比桂林的花桥长182.34米。历代诗人题咏甚多,尤以元代僧人善注写得最好:“运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露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傍歌长”。 
    大桥有大桥的气势,小桥也有小桥的风姿。苏州最小的桥,叫“引静桥”,坐落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的网师园内,小巧玲珑,横卧在碧水之间,别具匠心。引静桥堪称我国体积最小的石拱桥,桥身长2.5米,宽0.9米,石拱顶厚0.2米,栏面雕有素雅的图案。造型玲珑秀丽,刻工朴素大方,保持着姑苏桥梁的传统特色。在我国园林名胜中,这一座体积最小的石拱桥,举世无双,俗称“三步桥”。桥下涧水两侧叠石陡峭,虽叠石不多,但源头深远,余意不尽。小桥、陡涧,衬托出水面的宽阔,且倒影尤佳。置身桥头望水涧,因桥小而不觉涧窄;驻足涧沿看拱桥,又因涧窄而不觉桥小,构成巧妙优美的园林景观。 
    苏州的桥和苏州水一样,总是那么灵动,富有魅力,惹得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为之动容,为之垂青,为之题咏。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诗人张继赶考落第,在郁郁回乡的路上,途径苏州枫桥,挥毫写下了《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把旅途中的愁容和周围的深秋景色,如音画般地描写出来。虽然全篇没有出现一个“桥”字,但全篇都是围绕桥来写,因而成了千古绝唱。其实,枫桥只不过是当时苏州300多座桥中的一座普通月牙形单孔石拱桥。桥长39.6米,高7米,宽4.2米,大运河在此通过。自《枫桥夜泊》诗后,枫桥名声大振,千百年来,凡是来苏州的游客,不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到枫桥领路一下它的诗情画意。难怪明代诗人高启无比感慨地写道:“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苏州的古桥,是包容各种文化的桥。不仅桥联是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如千百年来流传不灭的“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等,而且每一座桥都蕴藏着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如城东南的觅渡桥,也叫灭渡桥,据说能通下界(奈何桥),还是和尚发了慈悲,一甩长袖,阴阳两渡被灭了阴渡,光剩阳渡了;泰让桥,是歌颂吴国的鼻祖泰伯让位于季历(周文王的父亲)的故事。木渎的廊桥,故事更是凄楚动人,相传望族冯家千金,嫁给了每日里摇船经过的卖鱼郎。一日,卖鱼郎外出闯荡挣钱,一别不归,小姐天天守在桥上,思恋成痴。冯家小木匠,爱慕不忍,遂在石桥上搭廊屋,为小姐遮阳挡雨。自此,小石桥便成了情深深意幽幽勾人心魄的廊桥。 
    苏州的桥,不仅是架在老百姓心里的一座座长虹,也是通往世界的一座座彩虹。去过周庄的都知道,位于镇中心的那两座很像钥匙的“双桥”,虽然也只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古镇的神韵,但它却不是钥匙胜似钥匙地开启了周庄与国际交往的大门。那是1984年的春天,上海籍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采风来到了周庄,看到了双桥,觉得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这幅油画后来在美国展出时被美国一石油巨头哈默高价收藏,同年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时,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1985年这幅油画又成为了联合国首日封的图案。从此周庄声名鹊起,来此观光旅游的,写生采风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著名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称:“周庄不仅是江苏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周庄的“桥”走向了世界,周庄也走向了世界,这也许就是苏州“桥”的魅力,桥文化的魅力吧! 
    古桥有古桥的韵味,当代的桥也有当代的风姿。由李鹏总理题名的苏州太湖大桥,中间跨过了三个岛屿,把胥口与西山连接起来,全长达4318米(苏州话谐音,西山要发),于1994年10月建成通车。它彻底改变了西山岛有史以来只能依靠船只出行的局面,为苏州的经济腾飞向太湖方向延伸构建了基础。太湖大桥在设计风格上简捷明快、轻巧新颖、白玉装饰,极富时代感。桥岛绵绵十余里,蜿蜒起伏,直抵太湖湖心,与太湖山水相互彰显,亲密交融。从远望去,大桥如一条长长的玉龙,飞舞在太湖群岛之间,筑起了一道靓丽的湖上风景线。苏州第二座太湖大桥是连接东山与西山的重要交通运输平台,目前正在建设之中。交通是经济的动脉,一个现代化的环太湖经济圈正在苏州悄然兴起……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