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漫说空谷无人识 沁香飘入百姓家”——观苏州春季兰花展有感
【发布日期: 2013/3/20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2905 】【关闭窗口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春季兰花展在苏州古典园林沧浪亭开展,市区和附近县(市)的兰友们纷纷送来了自己心爱的200多盆,近50个品种的兰花。今年的花展规模虽然不大,但由于“90后”精品的加入,吸引着不少前来观瞻的游客和兰花爱好者。特别是来自安徽舒城的“大龙胭脂”首次在苏州亮相,更受观赏者的青睐。且花名正与龙年相合,花瓣的底板纯净、洁白,红色斑块鲜明、匀称,花色明艳,花香悠长;来自舟山群岛的“千岛之花”和“虎蕊蝶”也颇具特色,1994年面世后在历次兰展上屡获大奖。“大龙胭脂”2006年曾经卖到50万到60万元,而现在降到6000元到8000元,“千岛之花”和“虎蕊蝶”的身价也都曾在数万元以上,现在则已回归“平民”,让普通兰友得以亲近。看到来自民间栽养的这些姿态婀娜,清幽吐芳的兰花,我不禁联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来,借其意生发出一句自己对这次兰展的由衷感慨,那就是:“漫说空谷无人识,沁香飘入百姓家”。 
    兰花,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空谷佳人”。在历代咏兰诗中最受推崇的宋代苏辙的《咏兰》名诗中就这样写道:“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一提到兰花,古人总是把它与“空”、“孤”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李白在一首《古风》诗中就这样写道:“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当然,诗人这里是以兰自喻,在对幽兰赞美之中寄寓怀才不遇之情。事实上,随着家养盆栽技术的发展,为了繁殖和培养新的品种,如今的兰花既不孤独,也有人识了。正如陈毅在他的《幽兰》诗中写道的那样:“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已经连续五年折戟兰博会特等金奖,估价1500万元的云南大理荡山州兰园的镇园之宝—莲瓣兰“素冠荷鼎”,就是人们在山上采得,经十多年的培育而一跃成为兰花种别中的“稀世珍宝”。 
    兰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来已久。屈原早就在《九歌》中这样写道:“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孔子也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又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但是,纵观历史,无论是屈原佩兰、孔子咏兰,还是勾践种兰、郑燮画兰,在赞美兰花的淡泊、高雅,具有“君子之风”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抒写个人的情怀,寄托个人的幽思和抱负。然而,历史到了今天,这个古今往来只为少数诗人、画家,文人雅士所情有独钟的兰花,却心无旁骛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寻常百姓的生活。这不禁使我由此想到:过去,那些曾被认为颇具高雅的、阳春白雪的东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审美层次、情趣的提高,逐步变成了人民大众雅俗共赏的追求;过去在士大夫眼里的那些“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等所谓的闲情雅致,正在日益成为普通老百姓在工作之隙放飞心情,丰富人生和阅历生活的一部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兰花,君子也,为人们所独爱。与兰同室,爱之所养,怡情悦目;与兰同乐,养之所赏,修身养性;与兰同性,赏之所悟,陶冶情操;与兰同伴,悟之所咏,笑看人生。祝愿所有的爱兰、养兰的朋友都能像兰花一样,情致高雅、淡泊,生活纯粹、精彩。

 

 

                  (作者: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