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致老年博友的一封信
人到晚年,特别是每到春节,容易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也是老年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人说:回忆似网罟,在生活经历之海中收获哲理;回忆似晨风,唤醒林间的百鸟鸣囀;回忆是一面明鉴,映照出历史的风风雨雨。但是,回忆对老年人的心理效应却有着很大差别。有人回首往事,得到了精神安慰,心情愉悦;有人回首往事,受到了精神刺激,心情凄凉;有人回首往事,童心未泯,老当益壮;有人回首往事,岁不我与,更感老朽。所以,如果心境不好或意志力控制较差的老年朋友,千万不要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会忘记过去,善于忘记过去,也是一种本领,一种坚强,一种洒脱,一种境界,一种养生之道。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生活在过去的人,一种是生活在现在的人,一种是生活在未来的人。人到了离休、退休这个年纪,就应该做一个生活在“现在”的人,生活在“当下状态”的人。所谓烦恼,实际上是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恐惧。人最大的追求是什么?就是品尝和享受眼前的幸福生活,吃饭有饭味,喝茶有茶香,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生存的手段。过去的,无论成功或失败,无论坎坷与平坦,那只属于过去,而不属于现在和将来。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的那样:“假如说,别人说你是成功的,它一定是过去的,一定是昨天的。当一个人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一瞬间,他已不再是冠军了。” 所以,我们大不必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懊悔,也不必为曾经的一时辉煌而沾沾自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忘记过去呢?概括地说:一是要“忘年”。忘年,就是忘记自己的年龄。见《庄子·齐物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竟”,在玄学典籍中,就是境界的意思。老年人只有忘掉自己的年龄,减轻“岁不与我”的心理压力,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俗话说:“人不思老,老将不至。”要像“花甲背包客”张广柱、王钟津夫妇那样,60岁的年龄,40岁的体力,20岁的心态。年轻化的心态有助于调动机体的内在活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二是要“忘形”。忘形,就是忘记过去的身份、地位。见白居易《效陶潜体诗》:“我有忘形友,迢迢李与元。”离、退休后,大家都是普通公民,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友爱。所以人与人相处时,最好忘记自己过去的,那些所谓显赫的身份、尊贵的地位,以免在交往中带来不和谐的因素。三是要“忘怀”。忘怀,就是忘记过去的得失、荣辱。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辛弃疾《水调歌头》词:“君看庄生达者,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只有忘掉过去的名利、荣辱、恩怨,才能心胸开阔,旷达坦然,心平气和,知足常乐。四是要“忘机”。忘机,就是忘掉世俗,甘于淡泊,与世无争。道家语,原意为消除机巧之心,最早见于《列子·黄帝》中的一个故事。司马光曾在《花庵独坐》诗中写道:“忘机林鸟下,极目塞鸿过;为问市朝客,红尘深几何?”古人忘机的最好方法,就是寄情于山水,使之心归自然,求得一个心境平和,怡然自乐。当然,能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功力更好,但这样的人毕竟甚少。诗仙李白堪称“忘机”的大师,仕途受挫后放情丘壑,醉心于山水之间,并能幻化出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当前全国兴起的旅游热,无疑正是老年人“忘机”的最佳生活方式。 老年博友们:曹操在《龟虽寿》诗中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说,人们生命的长短,不仅仅完全取决于天意,也在于后天的养护及心情的愉悦。《黄帝内经》中也说:“恬淡虚无,真心从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从头开始,学习忘记过去,学会忘记过去,在虚拟时空里穿越,在字的行间里徜徉;以清词丽句为邻,以诗词曲赋为伴;恬淡无欲,颐神养性。活出精彩来,活出长寿来,活出奇迹来!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